4月
30
2022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神奇飛書》
4月23日
是大文豪 莎士比亞和 塞萬提斯
的逝世紀念日
也是一年一度的 世界讀書日
偉大的文學作品
啟發了偉大作曲家的靈感
這 18位大師譜寫的 音樂讀後感
你可都聽過?
▼
1
老柴讀《羅密歐與朱麗葉》
吵吵鬧鬧的相愛,親親熱熱的怨恨,無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輕浮,嚴肅的狂妄,整齊的混亂,鉛鑄的羽毛,光明的煙霧,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遠覺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到愛情正是這麼一種東西。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柴可夫斯基對文學有著無比深刻的熱愛,他根據普希金的《黑桃皇後》和《葉甫蓋尼·奧涅金》而作的歌劇獲譽無數!他也是一位莎士比亞的粉絲,他的這首《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是他管弦樂作品中的極佳之作!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
▼
2
李斯特讀《神曲》
為什麼要停下來?他們說什麼不關你的事。讓他們說去吧,你得緊跟著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要像堅實的高塔,不要因暴風而傾斜。因他人的想法而遠離自己的人是最令人感到可惜的,明白麼?
——但丁《神曲》
李斯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學愛好者,他在與情人在意大利度過的甜蜜歲月中,留下了三首根據彼得拉克十四行詩而作的鋼琴名作。這部集子中最宏偉的,當屬最後一首《但丁讀後感》,陰森雄偉的和弦敞開了一幅人魔共舞的地獄場景.
李斯特《旅行歲月-意大利》之“但丁讀後感”
▼
3
柏遼茲讀《浮士德》
有的時候,有一些話告訴一個與自己完全兩個世界的人,會感覺格外安全。只有把那些苦痛告訴比自己還悲慘的人,我們才會心安理得。說到底,我們都還是自私懦弱的動物。
——歌德《浮士德》
柏遼茲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深受浪漫主義文學的熏染,尤其是歌德、席勒、拜倫等人額詩作。他的音樂作品也充滿了敘事感,清唱劇《浮士德的沉淪》是他除《幻想交響曲》外最知名的作品,其中的“拉科齊進行曲”是膾炙人口的名片篇。
柏遼茲《浮士德的沉淪》之“拉科奇進行曲”
▼
4
肖邦讀《康拉德·華倫洛德》
殺人放火的野蠻軍隊就在眼前,在你兩岸上無拘無束的一片青翠裏,斧頭要砍盡一切美麗的花環,夜鶯由於大炮的轟鳴也悄然飛去,你的一座座花園只剩下寂寞,大自然的金鏈團結起來的一切,民族的仇恨要把它完全割斷。
——密茨凱維支《康拉德·華倫洛德》
肖邦一生共留下四首不朽的鋼琴敘事曲,然而他所敘述的音樂情節卻是歷來備受爭議的話題。據可靠證據表明,他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創作靈感是源自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支的長篇史詩《康拉德·華倫洛德》。亡國恨,思鄉情,都被肖邦寄托在了這部悲壯之作中!
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
▼
5
貝多芬讀《暴風雨》
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於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此刻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莎士比亞《暴風雨》
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申德勒曾經問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是“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這部作品是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之一,此時的他正歷經生活和病痛的折磨,這部作品中充滿了對悲慘命運的奮力抗爭的人格毅力。
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
▼
6
理查·施特勞斯讀《堂·吉訶德》
我知道魯莽和怯懦都是過失;勇敢的美德是這兩個極端的折中。不過寧可勇敢過頭而魯莽,不要勇敢不足而怯懦。揮霍比吝嗇更近於慷慨的美德,魯莽也比怯懦更近於真正的勇敢。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理查·施特勞斯將交響詩這一體裁上升到了極高的藝術地位,這些作品大多都源自他對文學、哲學作品的理解。,包括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拜倫的《唐璜》等,其中受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而作的同名交響詩,是一部大提琴與樂隊的傑作,集中展現了他“荒誕英雄”的一貫主題。
理查·施特勞斯《堂吉訶德》
▼
7
門德爾松讀《仲夏夜之夢》
一切卑劣的弱點,在戀愛中都稱為無足輕重,而變成美滿和莊嚴。愛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靈看的,因此生著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愛情的判斷全然沒有理性,只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現出魯莽的急性,因此愛神據說是一個孩兒,因為在選擇方面他常會弄錯。
——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
門德爾松不僅是傑出的作曲天才,對繪畫、文學也頗有研究。他曾是大文豪歌德的忘年之交,與諸多當時的文學家交往甚密。他17歲時讀完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後靈感迸發,寫下了這部配器新奇、色彩斑斕的傳世名曲!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
▼
8
布裏頓讀《死於威尼斯》
幾乎每個藝術家天生都有一種任性而邪惡的傾向,那就是承認“美”所引起的非正義性,並對這種貴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
——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
如果你對布裏頓的私生活有所了解,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對托馬斯·曼的小說《死於威尼斯》如此鐘愛了。這部創作於20世紀的歌劇在浪漫唯美與現代風格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傾注了布裏頓對自我生命歷程的回顧。
布裏頓《死於威尼斯》間奏曲
▼
9
舒曼讀《曼弗雷德》
知識是悲苦;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歎一條不詳的真理,知識的樹不是生命的樹。
——拜倫《曼弗雷德》
《曼弗雷德》是拜倫的詩劇代表作,柴可夫斯基和舒曼都曾以此為主題創作交響作品,相比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要稍顯冷門一些。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
10
舒伯特讀《魔王》
這樣遲誰在黑夜和風中奔馳?是那位父親帶著他的孩子;他把孩子抱在他的懷裏.父親心驚膽戰,迅速策馬奔馳,他把呻吟的孩子緊抱在懷裏,好容易趕到了他家裏,他懷裏的孩子已經斷氣。
——舒伯特《魔王》
舒伯特熱愛詩歌,並從中汲取大量的靈感用以創作藝術歌曲,因此得以“藝術歌曲之王”的稱號。歌德的詩歌對他影響深遠,比如這首名作《魔王》便是根據歌德的同名詩歌所作,戲劇張力十足,被李斯特、恩斯特等後世作曲家改編成了器樂炫技曲。
舒伯特《魔王》李斯特改編版
▼
11
德彪西讀《牧神的午後》
我的疑問有如一堆古夜的黑影,終結於無數細枝,而仍是真的樹林,證明孤獨的我獻給了我自身。唉!一束祝捷玫瑰的理想的假象……也許你品評的女性形象,只不過活生生畫出了你虛妄的心願,牧神哪,幻象從最純淨的一位水仙,又藍又冷的眼中象淚泉般湧流,與她對照的另一位卻歎息不休。
——馬拉美《牧神的午後》
德彪西是詩人馬拉美的摯友,他的管弦樂名作,也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便是根據馬拉美的詩歌所作。馬拉美聽到這首音樂之後說:“德彪西的音樂,大大地豐富了和超過了我的詩意”。
德彪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
12
威爾第讀《麥克白》
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笨拙的伶人,登場片刻,便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莎士比亞《麥克白》
威爾第也是一位莎士比亞的鐵杆粉絲,他根據莎士比亞的悲劇名作《奧賽羅》和《麥克白》創作的同名歌劇被視為他最傑出的幾部作品。那陰鬱的、辛辣的、可怖的音響效果塑造出了這位殘暴的國王和他心如蛇蠍的夫人那黑暗的內心世界。
威爾第《麥克白》序曲
▼
13
格裏格讀《培爾·金特》
一個人為了活下去,一輩子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呀,我要攀登頂峰的頂峰,我要再一次看看日出,我要把上帝許下的這塊福地看個飽,直到眼睛看疲倦了為止,然後讓白白的雪花把我埋葬,在我的墳墓上寫著,這裏沒有埋葬什麼人,然後,再然後,就讓它去吧!
——易卜生《培爾·金特》
挪威作曲大師格裏格與戲劇大師易卜生,是挪威藝術的兩位標杆式的人物,他們生前也是無比親密的摯友。易卜生的《培爾·金特》是一部隱喻豐富、充滿想象力的作品,格裏格為其創作的戲劇配樂更成為了交響樂舞台上常演的名作。
格裏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
▼
14
德沃夏克讀《奧賽羅》
我們的身體就象一座園圃,我們的意志是這園圃裏的園丁;不論我們插蕁麻、種萵苣、載下牛膝草、拔起百裏香,或者單獨培植一種草木,或者把全園種得萬卉紛披,讓它荒廢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墾也好,那權力都在於我們的意志。
——莎士比亞《奧賽羅》
說到《奧賽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威爾第的歌劇《奧賽羅》,此外,羅西尼也創作過歌劇《奧賽羅》。德沃夏克也曾受莎士比亞作品啟發創作過一首《奧賽羅序曲》。
德沃夏克《奧賽羅序曲》
▼
15
比才讀《阿萊城的姑娘》
因為愛你我願意拋棄一切淪為瘋狂,但我從沒有質疑它的真實,就像我肯定生命哪樣,可你的翩然離去,讓我付出生命用靈魂來尋找那個美麗的阿萊城的姑娘。
——都德《阿萊城的姑娘》
一部《卡門》讓比才名滿天下,以至於他的許多精彩作品都被這部偉大的歌劇的光芒所掩蓋。比才曾受邀為都德的小說《阿萊城的姑娘》改編而成的話劇創作戲劇配樂,雖然首演並不受成功,但流傳下來了兩套極為精彩的組曲,其中“小步舞曲”和“法蘭多拉舞曲”是非常棒的曲目!
比才《阿萊城的姑娘-第二組曲》
▼
16
斯特拉文斯基讀《夜鶯》
死神把這些寶貴的東西都交了出來,以換取一支歌。於是夜鶯不停地唱下去。它歌唱那安靜的教堂墓地——那兒生長著白色的玫瑰花,那兒接骨木樹發出甜蜜的香氣,那兒新草染上了未亡人的眼淚。死神這時就眷戀地思念起自己的花園來,於是他就變成一股寒冷的白霧,在窗口消逝了。
——安徒生《夜鶯》
二十世紀的音樂怪才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三幕歌劇《夜鶯》,取材於安徒生童話,講述了一只能用歌聲驅散死神的夜鶯與中國皇帝的奇幻故事。開場的這首進行曲,以及其誇張怪誕的音效渲染出光怪陸離的宮廷場景。
斯特拉文斯基《夜鶯》選段
▼
17
科薩科夫讀《一千零一夜》
。世間的一切虛偽,正像過眼雲煙,只有真理才是處世接物的根據。虛偽的黑暗,必為真理的光輝所消滅。
——《一千零一夜》
1888年,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完成了他最偉大的交響組曲《一千零一夜》,那充滿色彩感和畫面感的管弦樂描繪了一幕幕驚險刺激、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選取了其中的四個故事作為每個樂章的標題:“大海和辛巴達的航船”、“卡倫的王子的故事”、“王子與公主”、“巴格達的節日與巨浪”。
科薩科夫《一千零一夜》
▼
18
普羅科菲耶夫讀《戰爭與和平》
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歌劇《戰爭與和平》由普羅科菲耶夫傾盡生命最後十二年時間創作而成,初步完成後經過長達十年的精雕細琢、修改打磨,直到他去世前的一年才確定為帶有序曲、題詞合唱和分為兩大部分共十三場場的版本。在莊嚴、浩大的序曲中,觀眾仿佛被帶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歐洲大陸..
普羅科菲耶夫《戰爭與和平》序曲
▼
聽了這麼多名曲
趕快挑本好書看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