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10
2022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都應該接受最充分的審美教育,都應該學一門技術。
這在歐美發達國家早已是常態,在中國也已成大趨之勢,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踏上學琴的道路。
但我們發現,同時“學琴苦”也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
周海宏在央視節目《音樂告訴你》中
主講琴童家長必修課,視頻戳
▼▼▼
(周海宏,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走進音樂的世界》、《兒童學琴心理教育策略》等。)
“不學琴才幸福”?
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那天他爺爺跟他說:“你看你們這一代多幸福啊!”可是孩子說:“幸福什麼呀!要是不學琴,那才叫幸福呢!”學琴居然成了破壞孩子童年幸福的一個罪魁……
如果每一個孩子童年階段都學琴,而“學琴苦”是常態的話,這意味著學琴教育將帶來中華民族每一個公民童年的痛苦。這是不能接受的。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門教育能夠像學琴教育那樣,給如此低齡的孩子如此強烈的快樂。但是“學琴苦”居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是需要反思的。
“人的一生是由一生組成的,不是由後半生組成的。因此人生幸福,應該是一生的幸福,而不僅僅是後半生的幸福。”
先苦後甜這種說法似乎在告訴我們,為了那後半生的幸福,我們只能忍受前半生那受教育之苦。在此,教育居然成為人生只能有半生幸福的罪魁。
這件事,是不是要改過來?
“讓教育成為人生幸福的組成部分。”
音樂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是人類產生最早產生明確的審美律動,明確的情感理解的一藝術。6-8個月的孩子聽到音樂奏響,就開始隨樂律動;當媽媽給孩子唱一首悲傷的歌,孩子會流下眼淚……可是為什麼會得出“學琴苦”這樣的結論?
我們來看看,孩子學琴是怎麼開始的:
有一個學生,他原來跟別的老師學了4個月鋼琴,後來轉到我的班上,他一開始來的時候整個人十分僵硬、呆板,用一雙恐懼的眼睛看著我,我說“咱們放松點兒”,他搖頭“不敢”,然後我說“開始彈吧”,他就“Do-2-3-4,Do-2-3-4,Do-2-3-4,Do-2-3-4”我覺得很詫異,說“那你再彈首曲子吧”,小孩子依然彈“Do-2-3-4……”一問才得知,這4個月只學了一個Do,他的老師說要先吊腕,先打好基礎,才能往下走,如果基礎打不好,你將來就走不上去,就只是一個匠人,成不了大師。因此4個月下來,學生不僅眼睛是麻木的,而且整個人對老師都有一種恐懼感。
那麼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帶著對音樂美的憧憬、對這件樂器好玩的期待去學琴,可是上課的第一天,居然是Do……看一下孩子學的教材,第一個星期:右手DoDoDoDo,第二個星期:左手DoDoDoDo,第三個星期:DoReDoRe,第四個星期:DoSiDoSi……毫無音樂的美可言。
我們都說學琴就要學得正規,於是在孩子的學琴過程當中,起始教育幾乎全是技能教育,特別是技術規範的教育。有的老師甚至拿個小棍兒,就為了規避孩子彈琴手腕高的問題,手腕一高,就敲上面,手腕一低,就敲下面。一節課下來,小孩子的手被打得紅一道,紫一道。家長還覺得很正常。同時還要求孩子用抓一個橘子的手型,那麼僵的手型擺在鋼琴上,又要放松,又不能垮,又要支撐又不能僵,孩子還沒彈琴的時候,就有一大堆的技術規範湧上來。
很多人以為,學琴就應該學得正規。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有98%的家長沒有讓孩子將來搞音樂專業的想法,但是100%的孩子都進行了非常嚴苛的技術訓練,正是這些技術訓練偏離了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導致了孩子
在學琴最初的時候產生了痛苦感。
家長在孩子學琴過程中
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很多音樂專業的人,他們的孩子往往不愛學琴,雖然他們的孩子走上音樂道路的很多。還有很多父母都是音樂老師的,孩子連琴都學不下去,為什麼呢?因為你懂音樂,孩子一舉手一投足你馬上知道他哪兒錯了,於是立刻糾正他。而且由於學琴你的態度就變得很凶,孩子在你那裏永遠有挫敗感:爸爸媽媽那麼強大,水平那麼高,而我卻那麼low那麼差。
我們也很遺憾地發現,有很多幼兒園、中小學老師的孩子特別厭學,因為他們太知道什麼是一個好學生了。孩子最討厭的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由於有一個完美的、標准的別人家的孩子,因此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挫敗感。
在學習方面的指教,同樣的話從老師口中說出,孩子不傷心,從父母口中說出,明明是對的,但孩子就是不愛聽,就是感覺被傷害。為什麼?因為他不認可你的角色,他希望你是他的親人,希望你在學琴過程中愛他沒商量。但是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琴過程中扮演了教練員、督戰隊的角色,結果在孩子心裏,就會覺得“我學琴,爸爸媽媽就會討厭我”,那他怎麼可能愛學琴?
所以我想給家長一點很簡單的建議,你想要讓孩子愛學琴、愛練琴,就要讓孩子練琴這個行為所獲得的你的愛大於其他活動。試試看,當孩子練琴時來到他身邊欣賞,有錯音時輕輕提醒而不要指責,因為這是老師的事情。盡量多贊美多鼓勵,他就會
越來越願意坐到鋼琴面前去。
孩子到底為什麼學琴?
“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琴沒有緊扣讓孩子學琴的根本目的。那麼孩子到底為什麼學琴?有的家長說:為了考級/為了考試加分/當特長生/作為一技之長……最後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其實由於沒有自己最清晰的學琴根本目標,以致於到跑偏的時候都渾然不覺。
學琴目標路線
通過學琴熱愛音樂
通過音樂熱愛藝術
通過藝術熱愛生活
通過生活體驗幸福
通過童年充分的審美教育,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感性素質、感性智慧,為孩子未來的成功鋪路——這應該是絕大多數學琴孩子的根本目標。我們必須深刻反省,很多人都沒有做到
“通過學琴熱愛音樂”。
學琴的三個基礎是什麼?
要想讓孩子真正打好基礎,得先明白任何一個人成為音樂工作者,至少要有這三種基礎:
技術
樂感
勤奮
如果沒有技術,怎麼表現音樂?如果沒有樂感只有技術,那就像機器人。如果一個人不勤奮,他怎麼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走得遠、走得高,這三個基礎都要打好。
1、技術。很多老師在教琴的時候,都把打好技術基礎作為第一要務,但是良好技術的首要基礎又是什麼呢?手型?手指?手腕?哈農?……是放松。沒有放松,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技術表現,要把放松當成一個習慣。在孩子的技能達到一定高度時,如果沒有放松,他內部能量的抵消和消耗,將使他無法駕馭高難度的作業。你看拳擊運動員,在高強度的對抗當中依然是放松的;馬拉松長跑中,如果你太僵,根本跑不動。那麼小孩子一上來就擺一個抓橘子的手型,手腕擺平,多麼僵!這些東西都破壞了孩子松弛、放松的訓練。
2、樂感。有良好樂感的基礎就是熱愛音樂。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音樂,他才能夠想去表達他對音樂的感受,他才願意在自己的演奏中欣賞音樂的美。很多老師讓孩子從手上的技能開始抓,而這個技能就沒有任何音樂美可言。所以孩子在正式學琴前一定要上預備課,讓孩子先接受音樂的美,先對音樂的美有強烈的感受,學會隨樂律動、感知音樂,有了這個基礎再去學技術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我這個技術是為了什麼。遺憾的是,很多孩子是在完全沒有音樂熏陶的前提下,開始了機械枯燥的技術學習。
3、勤奮。器樂演奏不是人類依靠本能、自身成長就能擁有的技能,像走路、跑步那樣,它是有難度、非常複雜的活動。彈鋼琴,是必須要經過勤奮練習才能獲得的技能。那麼勤奮的基礎又是什麼呢?
還是熱愛音樂。
孩子真的不願意練琴嗎?
很多老師和家長,每當孩子出現一點失誤的時候,立刻予以糾正,這個糾正往往還帶著不好的態度和情緒,那麼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孩子是不是會有無數的挫敗感?這時候他還會說“我愛練琴”嗎?當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練琴的時候,要想到:世界上沒有不愛練琴的孩子,只有讓孩子不愛練琴的老師和家長。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一開始學琴的時候,必須要嚴格要求,嚴師出高徒。但請想想,如果你新到一個單位,入職前就聽說這個單位特別嚴,處罰特別重,你還會說很喜歡去這個單位嗎?如果你相信孩子是人的話,用最樸素的對人的理解,你應該知道,先向孩子灌輸“學習是嚴格要求的”這種觀念,其實是讓孩子產生了恐懼感。
那麼教育要不要“嚴”呢?“嚴師出高徒”是錯的嗎?“嚴”有兩種組配,一是嚴格,這是教學規格的問題;另一個是嚴厲,這是教學態度的問題。一個非常高的教學規格,可以伴隨非常寬和、溫暖、快樂的教學氛圍來進行。而一個非常嚴厲的教學態度,並不意味著教學水平會高。
總 結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項教育像學琴一樣,讓如此低齡的孩子獲得如此的快樂。
“學琴苦”是不正常的,“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是不應該發生的。
這個現象的產生其實是家長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長按識別二維碼聽課,讓孩子愛上音樂▼
↑點擊查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