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莫紮特邂逅B-box,歌劇原來如此妙趣 | 專訪男高音柯大衛


3月
27
2022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

將在11月為上海的觀眾帶來

涵蓋音樂、舞蹈、戲劇及戲曲的4個節目

其中就包括美聲匯的流行歌劇

《當莫紮特遇上達·龐蒂》

在《當莫紮特遇上達·龐蒂》中,將莫紮特和劇作家達·龐蒂共同創作的3部歌劇《女人皆如此》《費加羅的婚禮》《唐·璜》中的歌曲進行改編,在經典中加入流行音樂元素,並將不同歌劇中的人物進行了聯動,更加貼近與現代觀眾的距離。

▼該劇在《唐璜小夜曲》中加入B-box

9月4日橄欖小編采訪了

美聲匯音樂總監、男高音

柯大衛先生

柯大衛

David Quah

男高音歌唱家、美聲匯音樂總監

柯大衛生於馬來西亞,在香港演藝學院考取高級聲樂表演文憑,繼而在澳洲昆士蘭音樂學院考取音樂學士學位,曾在倫敦喬凱音樂戲劇學院的歌劇深造課程。與昆士蘭求學時曾參加馬連澳洲歌唱比賽,奪取這個令人欽羨的獎項,並從此踏上專業演出舞台。

2000年回香港地區發展,在香港演藝學院教授聲樂以及擔任歌唱指揮。柯大衛曾於世界各地演出音樂會、歌劇表演,歌聲傳遍澳洲、新家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台北、法國、英國等地。他所演唱的曲目極為廣泛,從巴洛克至近代的作品,亦演唱中國民歌、百老匯名曲,以及一些爵士樂曲 。作為美聲匯的藝術總監,柯大衛致力於推廣聲樂藝術,《當莫紮特遇上達·龐蒂》這部“流行歌劇”就是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

Q1.您是如何走上歌唱道路的?

A1.我在教會長大,從小就接觸了唱詩班,也學習鋼琴演湊。中學時我跟隨學校合唱團的老師學習歌唱,由此愛上了聲樂。

Q2.能和我們介紹一下您和美聲匯的淵源嗎?

A2.美聲匯是由一群香港演藝學院聲樂系畢業生於 1997 年創立的藝術團體,當時叫“美聲曲藝社”。我是大約在03年接手的,把名字從“美聲曲藝社”改為“美聲匯”,2013年“美聲匯”轉為慈善機構。

▼《當莫紮特遇上達·龐蒂》劇照

Q3.您在挑選美聲匯成員時的標准是什麼?

A3.現在美聲匯一共有30多位成員,基本上都是畢業生,因為在校生要上課,時間上不好協調。我首先會考察他們的識譜能力,看譜一定要快。然後會看他們的唱歌能力,對合唱團成員的要求稍微會低一些,如果是獨唱,基本都是有海外留學經歷的聲樂專業畢業的年輕人

▼《當莫紮特遇上達·龐蒂》劇照

Q4.能和我們介紹一下美聲匯的宗旨嗎?

A4.美聲匯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承為香港聲樂家提供更多演出機會的宗旨,致力推廣聲樂藝術。比如我們會去中學,通過演出音樂劇與學生分享藝術和我們的理念。每年我們大約會推出5部不同類型的演出劇目,為觀眾呈現更多元的聲樂作品。

Q5.這次帶給上海觀眾的《當莫紮特遇上達·龐蒂》,是美聲與流行的碰撞,能和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創作靈感是如何誕生的嗎?希望能帶給觀眾怎樣的體驗?

A5.萌發這個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身邊的朋友都不聽古典音樂,每次我和我一起踢球的朋友聊到古典音樂他們都很抗拒。我就再想如何用他們也能接受的方式來演繹古典的歌劇。我在之前舉辦的演唱會上,也會先唱藝術歌曲,再唱流行、爵士、音樂劇。所以就想到可以把這些類型的音樂加入到配樂中,你可以在《當莫紮特遇上達·龐蒂》中聽到搖滾抒情流行B-box爵士的元素。比如《費加羅的婚禮》中費加羅的詠歎調《睜開你們的雙眼》,我們就融合了搖滾,加上了架子鼓。在香港首演的時候,我是用一款電腦軟件控制鼓的節拍,在上海演出我們有現場樂隊。

▼《睜開你們的雙眼》

Q6. 在創作和排演過程中有什麼趣事或艱辛可以分享給我們嗎?

A6.獨唱的演員都是學院派的,他們一聽到伴奏就覺得很困難。比如《唐·璜》中采蓮娜對馬賽托演唱的那首《鞭打我吧》,我加了貝斯的通奏低音,還有一些swing,對於演唱者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女人皆如此》的三重唱用人聲伴奏,變成八重唱,然後用鋼琴演奏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前奏曲》第一首來帶領人聲,就這樣融合在一起。

▼《鞭打我吧》

▼《願風兒輕輕吹》

▼《十二平均律前奏曲》第一首

Q7. 您個人有偏愛的音樂家或歌劇類型嗎?

A7.如果是我來演唱的話,我的聲音條件比較適合莫紮特多尼采蒂羅西尼的作品。當然每個男高音都有一個“普契尼夢”,但我唱不了。如果是欣賞的話,我覺得繞不開普契尼威爾第這兩位。瓦格納是“毒藥”,一旦你迷上了瓦格納,其他人的音樂就入不了耳了。現代的話,我很喜歡Jason Robert Brown,他寫了很多音樂劇,他的音樂非常多元化,而且他的編曲也很有特色。當然音樂劇的泰鬥Stephen Sondheim也是要頂禮膜拜的對象,我特別喜歡他寫的詞,非常漂亮。

▼Jason Robert Brown的作品

▼Stephen Sondheim的作品

Q8.能和我們分享一些您接下來的計劃嗎?

A8.我9月在台北有一個歌劇演出《鬼戀》,根據徐訏的作品改編。11月在深圳有一個演出,是把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和徐志摩的詩朗誦結合在一起。之後還會有一部音樂劇《ESTHER希望之星》,詞曲都是由我擔當。

讓聽流行的人也愛聽古典

讓唱古典的人體會新的樂趣

這是柯大衛身體力行在做的事

走過了400年歷程的歌劇在21世紀

可以綻放更多的可能

更多橄欖原創采訪

(點擊人名查看文章)

舞台藝術家

| |史依弘| 張博俊

作曲家

| 譚盾(2) | 陳其鋼(1) | (2)

指揮家

| | | | 莫洛 | |

| 西本智實||

鋼琴家

郎朗1 | | 郎朗2| |

|李堅 | 吳牧野 || 陳潔 | 宋思衡 | 薛穎佳

| 路易 | 杜芒 || |

| | 謝亞雙子| |

音樂教育

|| 周希希| 趙陽明天| |

||

小提琴家

大提琴家

| |

聲樂藝術家

其他音樂家

||

馮滿天 |湯雲理|

學者&樂評人

| | || | 焦元溥|

音樂廳&樂團

| |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