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鋼弦和傳統的絲弦有何不同?


6月
29
2022

著名琴家吳文光曾說:“絲弦之美,在其柔韌而長,潤澤而寬,清麗而圓,別有一種戛玉之趣、懷古之思。”

相形之下,鋼弦“金石之聲”太重,餘音冗長,特別是彈空弦時有一種比較刺耳的金屬噪音。

正如黃樹志所說:

“鋼弦琴可以說是現代發展出來的新的舞台風格古琴,但並不表示可以取代原來傳統風格的絲弦琴。

即如用原子筆代替了毛筆,雖然使用上方便了,但在書法藝術上兩者絕對是不可相比的。”

絲弦的傳承乏力,從表面看是傳統作坊式生產模式被現代工業化生產模式沖擊淘汰的結果。

但若從更深層的文化視角看去,絲弦的沒落,則不啻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保護乏力的縮影。

隨著鋼弦的普及,傳承數千年的古琴文化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為了適應鋼弦的特性,古琴的琴體結構需要調整,引發古琴的斫制方式改變。

同時,琴曲的打譜演奏、琴人的交流,乃至琴學的研究等都隨之變化。

那麼,選擇鋼弦,還是絲弦?對琴家來說,不僅是一種個人好惡,還意味著一種文化態度。

一眾新老琴家,為絲弦的沒落而痛心不已,但為了古琴的普及推廣和傳承又不得已采用鋼弦。

琴家吳兆基甚至研究出一種“偏鋒”演奏方法來回避其鋼弦的金屬噪聲。

當然,也有一些老琴家倔強地堅守著古琴文化的“道統”。

對他們來說,指尖觸摸與天然蠶絲相親的繞指之柔,在撥弄之間與天地相接、與歷史氣息相通的愴然悠長之氣,是鋼弦無法取代的。

甚至還有一位叫唐士璋的美國琴家,20多年堅持為絲弦推廣奔走呼籲。

他把《太音大全全集》裏的造弦方法翻譯成英文放到網上,與全球古琴愛好者分享交流。

而黃樹志更是親力親為,數十年來親身實踐於制作、推廣絲弦,已試驗研制出“太古絲弦”,並經不斷改良,品質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准。

他們的這些努力,其發願純粹樸素:即讓絲弦文化不會在鋼弦的沖擊下失去傳承,徹底遺落。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