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稿】說說河曲的社火玩藝

3月
26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范雁香


忻州新聞

河曲民間的社火玩藝,特別是春節和元宵節,以及七月十五的河燈節等民間文娛活動,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據清版《河曲縣誌》記:「上元(元宵節)前後三日,街巷燃燈,壘石炭於門首,謂之火籠,祀天官、地官、水官,謂之三元盛會(俗稱大鬧三官),鑼鼓喧鬧,歌舞於市,唱風陽歌也。」又記:「陽歌者『,歌頌楊家將故事之歌,盛行鄉里。」詩曰:「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父老盡歌謳。幾見將軍膽氣雄,驕陽百萬敢當鋒。至今虹映黃河水,猶似當年血戰紅。
據有關史料記載,河曲民間歌舞活動,早在五代宋初時期即很興盛。當時的河曲,稱「火山軍」地,是楊家將抵抗外族侵犯的軍事要地,其大本營在河曲古長城石梯隘口處,有「古塞雄關」之稱。史學家郝樹侯《楊業傳》一書中載:「 楊業之父楊信,大約在公元944-946
年間,組織地方武裝,聚眾起義火山(今河曲之地)。把抗敵保鄉的義旗,插遍黃河流域的山頭。」楊業父子號稱「火山王」。民間「學藝練武」者甚多,所以當地就產生了一種舞鞭弄棒的「武楊歌」,又稱「打玩藝」。而把大量謳歌楊家將抗敵保鄉的故事,編成「唱楊歌」。因此產生了河曲民歌的「楊歌」之說。而將「楊歌」改為「秧歌」之稱。是於1940 年河曲成為晉綏解放區後開始的。
「社火玩藝」這一名稱所包含的內容是極為複雜的。舊時所謂「社」,是指民間各種傳統廟會、集日、文化活動的群眾性集社組織,其頭目叫「會首」,總管全盤。下設「總領」,負責財務帳目。「排管」,負責具體安排活動項目。集社組織是按不同行業、不同廟會性質、甚至不同姓氏組織而成的。如元宵節活動叫「三官社」,黃河船工祭祀活動的「河路社」,驢騾馬幫戶的,「馬王社」,種地農民的「龍王社」等等。舊時農村城鎮的各種文化活動,都是由這些組織籌辦的。至於說「火」,凡是燈火照明活動,如煙花爆竹、各種花燈、炭火籠等等,河曲民間統稱為「火」。至於「玩藝」之說,按其活動形式,又分為兩大類,凡不帶說唱,純舞蹈性的活動形式,如耍龍燈、跑旱船、騎竹馬等,叫「武秧歌」或稱「打玩藝」。凡帶音樂和說唱活動形式,如:花扇紅綢秧歌、踩高蹺、花鼓秧歌、二人小班玩藝,統稱「耍玩藝」或稱「文秧歌」。這些就是社火玩藝的綜合內容。
「社火玩藝」的活動方法,按當地民間習俗,分為「上大街」和「串院子」兩種。所謂「上大街」,即是在一些較大鄉鎮,將所有的大小玩藝活動搬到大街上,到沿街商鋪、旅館飯店、機關廠礦等單位喜慶表演一番。所謂「串院子」,或稱「轉火籠」,是將一些人少的小玩藝,走村串戶到農家小院表演活動,俗稱玩藝兒;「拜年」,據說有「送喜」、「驅邪」作用,深受群眾歡迎。那些大型玩藝活動到不了百姓家裡,而對一旦一丑的二人小班和二女子拉碌碡等小玩藝,大家特別感興趣。
河曲的社火玩藝活動項目眾多,如「跑旱船」又名「耍江船」,在河曲民間很流行,特別是沿黃河岸邊村鎮,如石梯子、巡鎮、五花城、南元、坪泉等地的跑旱船,表演最為精彩,讓人神往。旱船的製作,是用木工釘制一個船形木架,在木船周邊用水紋花布圍上,在船艙上面用四根木柱支搭一個花布小頂蓬,在頂蓬上面和船艙前後裝彩燈9
盞,晚間照明,十分靚麗美觀。駕船人多為青年女子,進入船艙後,肩挎兩條繩帶將船駕起,再穿上外衣將挎帶遮住,身前放假腿腳,穿上花褲繡鞋,好似真人坐船一般。每組跑旱船有3—5 只,由一老艄公手執船槳,指揮旱船遊動。跑的線路花樣,有九曲黃河陣圖、跳龍門、翻大浪、過險灘等動作。駕船人身挎四五十斤重船體,還要練出「水上漂」的跑船步法,沒有點吃苦精神,是幹不成這玩藝的。
「推花車」,也是河曲人喜聞樂見的傳統項目。花車的製作方法,與旱船的製作方法基本相似,不過前者是船形,後者是車形。表演形式也不一樣。花車舞由5人合夥表演,一個女子駕車,一個老農推車,一個小女娃拉車,在花車旁還伴隨丑丫環和愣小子打逗戲鬧,5人同扭秧歌步。在抗戰時期,河曲解放區軍民,將此玩藝改制成擁軍車,推著豬羊慰勞親人八路軍。
此外,還有「耍龍燈」,「抬閣」、「撓閣」、「竹板秧歌」、「花鼓秧歌」、「威風鑼鼓」等表演項目。河曲民間的社火玩藝豐富了民俗文化內容,也為人們增添了節日的樂趣。

延伸閱讀

「肥納斯」舞動薩洛尼卡

獨家報導,暖氣不熱怎麼辦?簡單幾招讓家裡暖起來

為什麼叫好不叫座?

需要多熬熬好雞湯

川藏線租車包車要抓緊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