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責任並不在於趙括

3月
10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朱安春


孺子牛
懵懵懂懂的度過了幾十個春秋,愈發對歷史故事比較好奇,尤其是對戰國的歷史,好似一種不可言明的吸引力在誘惑著,想要一探究竟,我們最為熟悉的很多成語故事其實都源自於戰國的歷史,尤其是三十六計,幾乎每一計的背後都有一個讓人深思的故事存在。
比如說圍魏救趙,說的就是孫臏用兵如神,成功的開創了戰國打仗的新模式,魏國出兵攻打趙國,孫臏不去救趙國,而是攻打魏國,魏兵回救國都,自然結了趙國的燃眉之急,比如說反間計,戰國時期,秦國是用這一計最為出色的國家,很多反間計都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當然這些都是正面例子,還有一些反面的也同樣讓人深思。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紙上談兵的主人翁趙括,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父親是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可以說是兵家後代,自幼飽讀兵法,可以說先秦的各種兵法都瞭然於胸,我們最近的歷史都把長平之戰趙國失敗歸咎到趙括身上,其實他是戰國歷史上最悲情的背鍋俠,他無法擺脫這個鍋,將一直背下去。
長平之戰秦趙兵力損失相當。
其實長平之戰趙國並不算失敗,秦國也說不上完勝,我們只知道秦將白起屠戮和坑殺了趙國四十餘萬降兵,其實當時的秦軍損失也在三十萬左右,論兵力損失,其實秦國只是比趙國好了那麼一點,竟然兵力損失相當那麼為什麼就說趙國完敗呢?
那是因為秦軍的兵力人數本身就比趙國多,秦國損失30餘萬,元氣沒有大傷,而趙國不同,40餘萬幾乎是趙國的全部兵力了,我們可以把這個事情反過來看,也就是除了白起坑殺的30多萬趙兵,在戰場上其實趙軍只損失了10萬左右,而秦軍損失還是趙軍的三倍,也就是說,明刀明槍打仗的話,趙軍還要比秦軍更厲害。
趙國換將的權力在趙王身上。
秦趙的長平之戰雙方前期對陣的是王齕和廉頗,很多人認為如果趙國不把廉頗換掉,長平之戰趙國就不會敗,這句話在理嗎,其實不然,因為廉頗的打法想要持久戰,也就是雙方要打消耗戰,趙國能經得起消耗戰嗎,其實根本不能,但是秦國卻可以,因為秦國已經把後方的千里鹽鹼地變成了萬里沃野。

趙王就是看到了趙國經不起持久戰,才換上了激進的趙括為將,趙王的意思其實也就是想要破釜一戰,打持久戰趙國會被拖垮,破釜沉舟還有可能勝利,這是在博弈,儘管最後的結果博弈輸了,但是這個鍋也不應該讓趙括一個人背,畢竟換將權力在趙王那裡。
戰國時期都沒紙何來紙上談兵。
接著我們再來說一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紙上談兵的前提是要有紙,沒有紙怎麼談兵,戰國時期其實還真的沒有紙,他們那時候流行的還是書簡,也就是在木頭上寫字,記事,戰國的歷史結束是在公元前221年,而紙的發明,我們知道是在東漢時期,也就是公元105年,兩者相差了300多年,由此可見紙上談兵的主人翁不可能是趙括。
那麼紙上談兵趙括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最早出現紙上談兵趙括故事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這本書其實是近代人的傑作,趙括紙上談兵這個鍋可能也是從這本書里開始的,如果當時真的是趙括是這個故事的主人翁,那麼這個成語應該是簡上談兵才對。
勇猛的趙括曾帶兵三次突圍。
白起把趙軍團團圍住的時候,趙括已經發現了自己用兵上的失誤,他開始檢討自己的過失,面對圍困,趙括知道自己等下去只能會把全軍覆滅,為了保留趙國的軍隊,趙括決定突圍,只不過相比較趙括的勇猛,白起用兵更加厲害,被包圍的幾個月里,趙括帶兵突圍了三次,只是都沒有成功。
如果趙括真是酒囊飯袋,他又何須帶兵突圍,直接投降秦國不就完了,或者自己逃跑也是有機會的,但是他都放棄了,直到最後一次突圍中,趙括身先士卒,被秦軍射中,而身死,趙括死後,趙軍才正式投降,如果說趙括不死,或者趙括突圍成功的話,那麼戰國歷史上將會再次多出現一名名將,趙括!
既然歷史把這個鍋甩給了趙括,那麼他將一直背著,即使紙上談兵說的真不是趙括,但是已經沒有辦法從我們的歷史概念中改變了,對於紙上談兵,您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交流!

延伸閱讀

半身癱瘓打跑成昆

成華區將成為最好玩的地方!

月子裡這8個雷區萬萬別踩42天白坐還毀你一生

你會選哪個作為下飯菜?我全部都想吃讓人驚訝

美食美女美景一個都不能少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