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06
2022
所謂飛躍,一定要有基礎,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定要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飛躍。沒有前期的積累,不會有飛躍。所以,第一個飛躍點,以及每個飛躍點,都是有時間積累前提的。
而且,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有開放的心態,一定要多看,多聽,多學,才能悟到一些東西。多和人交流,不能閉門造車,也不怕跟人分享。
就像學語言要多說一樣,我們要多上台,多彈琴給別人聽。也有可能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也慢慢成熟了,藝術上出現飛躍,但這也是在前期不斷交流,不斷思考,不斷學習的基礎上,一點點累積出來的
就好像我剛到Curtis的時候,覺得同學中很多都是天才,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就像大師一樣。
當時我就覺得,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了,在國內的所謂的優勢,已經變得沒什麼了。
於是,我就像海綿一樣,不僅跟老師學,也跟同學學,跟這個學一點兒,跟那個學一點兒。
有同學彈西班牙東西彈得好,我就學他的拉丁的節奏,豪放;有同學出身音樂世家,教會了我太多的音樂知識;有同學彈琴的架勢特好,特有鋼琴家的範兒,彈琴的樣子看起來特有氣質,和我簡直是鮮明的對比,現在我也學來了。
但很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多學習,多交流。古典音樂本身是很開放的。
比如,Mozart的音樂裏有很多奧地利country music,那麼我們是不是要聽聽這樣的音樂?
比如,我開始時一直找不到感覺,不知道怎麼彈拉二的開頭,有一次去聖彼得堡開音樂會,聽到塔樓鐘聲有了靈感。
所以,我們不僅要以這種開放的心態多聽,多看,多交流古典音樂,也要和其他音樂形式多交流。
我們也可以像Mozart一樣,從其他音樂,得到靈感,比如爵士、搖滾、流行;或者像rach一樣,從周圍的聲音得到靈感。
從我自己學琴的經歷來看,也是從小在學習中經歷了一個一個的關卡,step by step的。
第一個是愛好,自己是不是喜歡音樂;然後是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參加比賽;第一次考到音樂學院;參加國際比賽;然後進入professional training。
走到職業路上後,就是怎樣如何提高水准,超越一些舊有比如種族的偏見,然後進入到大的世界……
每一關都要突破自己,突破一個狀態。我現在也在學習,學新曲子,學新的東西。
所以,學琴時,一定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不要著急。尤其是小孩子,不要因為一次兩次比賽結果不理想而消極失落。
就像我七歲時,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連前三名都沒進去,就是第七第八名這種榮譽獎安慰獎。
當時我非常失望,有一種小孩子的自信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遇到失敗的失落,很可怕。我當時居然沖到考場裏,跟評委說:不公平!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很可笑,那時候實在是非常不冷靜。
現在,有時候我也會看到一些小朋友,會有我當時那種狀態,就是當比賽沒進決賽,或者最後沒拿獎時,比較消極。
我們從事藝術的人,千萬不能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
有可能有些人在開始那幾年會落後一些,但有可能因為積累足夠深厚,到了一定年齡,每個方面都成熟起來後,一年之內就超越過去。
有些時候,因為積累夠深,隨著理解程度的提高,一旦悟到了,就很快能超越。
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著急,不要太看重比賽成績。參加比賽後,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老師和評委對參賽學員的想法,有什麼意見,這些參賽的人都需要知道。
不管是好的優勢方面,還是缺點方面,大家都要清楚的知道。只有知道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缺點在什麼地方,才能知道怎麼去解決問題。
我認為,飛躍必須是在一步一個腳印積累的基礎上,從跟其他人,包括跟老師交流的過程中,也包括跟其他音樂形式,甚至其他藝術形式,以開放的心態交流過程中,領悟到一些東西之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