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01
2022
孫毓芹,字泮生,現代梅庵派琴家,台灣古琴大師,台灣古琴界教父級人物。1915年農歷七月十九生於河北豐潤馬駒橋村(現唐山市路北區),1990年4月14日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75歲。
圖片
☆
琴音嫋嫋解相思
受到家學的影響,孫毓芹少年時即喜好文藝、音樂、繪畫、藝術及武術。十五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正式學習古琴,師傅是在當時唐山頗有聲譽的田疇先生。三年的學琴時間對他來說不算長,但是對於個人的氣質、性格卻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1942年,孫毓芹從北京中國學院畢業,主修政經。婚後不久便從軍,1948年隨部隊開拔匆匆離開駐地唐山,後又去了台灣,可以說是戎馬半生。當時其子鳳山只有六歲,誰也未曾想到,這一別便是永訣。
據孫毓芹的學生介紹,初到台灣島的那幾年,雖然孫公有軍銜,可保衣食無憂,但四下舉目無親,古琴幾乎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50年代初的台灣島,才剛剛脫離日本統治不久,文化長期同大陸絕緣。故不少大陸常見的事物在這裏難覓蹤跡,古琴便是這其中之一。然物質的匱乏並未阻斷他對古琴藝術的追求,於是他便開始著手自制樂器。為了研究造琴,孫毓芹花了很大心血,對古書上所述的造琴法仔細分析,並且做出試驗和改進,有時為了造琴的特殊需求,他還會自己發明一些工具來應用。
琴,越做越好,孫毓芹赴台後最初的十幾年所用之琴皆為自制,且有讓與同好者。還有一些弟子向孫毓芹先生學斫琴。在孫毓芹及其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島內琴人受惠良多。
☆
琴聲悠揚響寶島
1959年,孫毓芹結識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遂向其學習禪論。此後,他的作品又多了幾分禪韻。
1960年,孫毓芹拜章志蓀先生為師,繼續精進古琴技藝。章志蓀先生過世後,孫毓芹先生傳其衣缽,成為現代梅庵琴家的代表人物。
作為一代古琴大師,孫毓芹留有一張存世專輯——《孫毓芹先生古琴遺音逸輯》,收錄了《歸去來辭》《憶故人》《梅花三弄》《醉漁唱晚》等經典曲目,閉目聆聽,曲聲宛轉悠揚,回味悠長。
孫毓芹的琴妙在哪裏?他的學生陳雯曾這樣評價:“不論是彈琴或是斲(zhuó)琴,對孫公而言都是為了自己愛好此道,並不為其他。所以他的藝術風格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與特點,具有北方人的剛毅、又有文人的底蘊,樂中有情、有詩、有畫。……孫公彈琴下指堅實有力,堅中帶松;左手音韻深厚,瀟灑而自然,情到而不造作,注重左手吟、猱( náo)、綽、注(均指古琴技法)的處理。”
1972年,孫毓芹在台灣國立藝專國樂科擔任的古琴教學工作。1982年,他又在台灣國立藝術學院教琴。孫毓芹的弟子眾多,桃李遍布台灣,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弟子照料,獨自漂泊的生活算是多了一份慰藉。
☆
孫毓芹先生個人簡介
孫毓芹先生,字泮生,河北豐潤人。15歲左右學笛、簫、二胡、月琴等樂器。1939年學琴於田疇。1950年去台灣,1960年從章志蓀學琴,1970年開始授琴,1971年任教“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樂科,1957年執教台灣“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太古遺音演奏會,1981年在高雄易經學會、“中國廣播公司”、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古琴講座。1985年任教“國立藝術學院”,同年成立和真琴社,獲台灣第一次民族藝術薪傳獎。1989年獲得台灣第一次民族藝師稱號,同年在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國內外古琴名家演奏會,在國樂音樂廳舉辦廣陵散對話音樂會。有紀錄片《民族藝術薪傳錄》《中國藝術現狀:孫毓芹專輯》。2004年台北晨曦文化出版激光唱片《孫毓芹先生古琴遺音逸輯》。少時即愛好音樂、美術、武術,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發科政治經濟系,赴台前為軍職。
圖文來源 | 唐山大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