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8
2022
靜身心
音樂是人類滿足溫飽後,表現感情的藝術,它按照特定樂曲,把多種聲音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優美的旋律。通過不同音樂的選擇和結合,對人體產生影響。音樂對人的身心有調劑作用,有心理學家還將音樂作為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
一般樂器讓人聽之心動,古琴卻能使人聞之心靜,修心及調氣。
根據靜心的原理,選用優秀雅致的古琴音樂來獲得保健的功效。曲調圓潤、節奏舒緩、響度輕柔的樂曲,十分適合靜心養生之用。人們在聽到幽雅的音樂之後,便會沉浸其中,甚至進人心醉神迷狀態,內心泰然處之。任何一種藝術都能緩解人們的壓力,但古琴所表現的音樂更豐富、更細微、更深入、更有力量。
通經絡
古琴彈奏時對身體的要求是:全身放松、挺胸拔背、沉肩墜肘、雙腳落地平實。雙手置於琴面,將全身的氣灌於指尖彈奏。彈古琴時,手指跳動於琴弦。
中醫認為手指是人體上肢的末端,氣機流注到此而返回,五個手指有6條經脈循行。心、肺、大腸、小腸、心包、三焦等經絡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經止於拇指少商穴,大腸經起始於食指商陽穴,心包經止於中指中沖穴,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關沖穴,心經止於小指少沖穴,小腸經起始於小指少澤穴。
在古琴演奏中,手指用半甲半肉的地方直接觸弦,左手要求“按欲入木”,基本技法有:吟、猱、綽、注、上、下、進、複等。右手要求“彈弦如斷”主要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輪、撥、刺等。在彈奏的過程中,全身自然放松,靠肩、臂、肘、腕、指的統力協作,並集中著力於指尖,左右手技法熟練運用,在演奏出古琴曲的同時,又達到按摩手指、保健強身的效果。所以古琴歷來都被中國文人看成是修身養性的首要樂器。
堅意志
琴能養疾。首先表現在琴能調暢人的情志,抒發情感,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對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並且琴中五音對應人身五髒,“宮”與“脾”相通,助脾健運;“商”與“肺”相通,舒達氣機;“角”與“肝”相通,解鬱制怒;“徵”與“心”相通,通調血脈;“羽”與“腎”相通,養神寧志。
宋歐陽修在《送楊置序》中記載了他曾鬱鬱不得志,幽憂不平, 患上情緒病,後來通過琴聲療疾而痊愈,並把此法介紹給朋友楊置。其中談到:“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焉”。說明疾病的產生與憂鬱的情緒有關,藥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聲卻能使內心平和,從而達到治本的效果。
其次,彈琴可使人精神專一,雜念皆消,從而心靜神凝,精氣內斂。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養生家,他的傳世名作《養生論》提出“清虛靜泰”的養生觀,主張老莊的“無為”思想,“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使精神“無為自得,體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靜,物我兩忘,可使真氣運行無滯,外無六淫之侵害,內無七情之乾擾,有助於疾病的康複。
白居易晚年得風疾,古琴亦是他的心靈安慰,他寫到:
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已空。
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
清暢堪消疾,恬和好養蒙。
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
調氣息
從古琴樂曲內容來看,古琴樂譜中不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愛,道家文化中的清淨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瀟灑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廣陵散》的慷慨豪壯。
樂曲內容後面熟悉的歷史人物,一脈相承的文化氛圍,都讓國人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識、情感所感染。自己演奏,效果更好。所以常聽古琴曲可以平和情緒,增強免疫力,對失眠、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都有緩解作用。如果會彈古琴,可說又多了一層修煉的機會,彈奏古琴需要調整呼吸,需要調整坐姿、需要用氣帶動手指,通過手指在琴弦的走動貫通經絡而達到修身養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