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7
2022
古琴因其入門較易,初彈容易上手,或偏僻之地琴師較少,無師可從,或囊中羞澀,不便從師習琴,所以全國自學古琴者頗多,也不乏自學成才者,精神可嘉。雖有成就,然曲折較多。然而要真正彈一手好琴還要具備:多聽、多看、多想、多練。
01、多聽
古琴歷來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師生對彈”,即老師一句一句的教,學生一句一句的學,老師的一吟一猱,一綽一注,抹挑勾剔,輕重疾徐,在教琴的過程中,學生盡收眼底,回去如勤於練習,便不難掌握。這種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進展雖慢,但學生最易得師之精髓。然自學者,只能通過一些古琴的入門書籍,來完成學琴的過程。學曲子時,曲譜成了最重要的老師,但曲譜只是琴曲的一根拐杖,無論是簡譜、線譜或減字譜,只能簡略記錄一下曲子的情況,而不能記錄曲子的所有細節。為彌補這一不足,唯有多聽名家的錄音資料。
比如,古琴獨特的節奏形式,現在還沒有那一種譜能很完善地記錄下來,只能用簡譜或線譜的小節線去粗略地記錄一下。古琴的節奏就如人說話一樣,輕重疾徐應隨著語氣的發展來變化,應強調樂句的“語氣感”,並非只是簡單的強弱、次強弱等有規律性的變化。李慶中先生曾為學生抄的曲譜,通篇沒有一條小節線,只是根據樂句的長短標了一些類似“換氣符號”一樣的小尖頭,但他強調,這些尖頭絕不同與“換氣符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用一個類似的符號來簡單的記錄。
成公亮先生的新書《秋簌居琴話》關於古琴節奏方面的觀點,初學者可以了解一下。基於這一點,如不多聽名家的演奏,琴曲的“語氣感”就不好把握,這是其一。另外,琴譜的還有一些吟、猱、鎖、掐撮三聲等指法,就是有所師承的學琴者,對於這些東西短時間內也很難清,且不同流派也多有變化,如果自學者全憑教科書中一些簡單的定義,更容易一頭霧水,這也要多聽名家的一些示範演奏,在聽時多關注一下這些指法,從樂曲的一些音效上進行指法簡單的判斷,多作練習,加以時日,便能慢慢掌握。剛開始可以只聽一家,選一位自己喜歡的琴家,等掌握此流派的基本方法後,再廣泛地去學習其它各派之長,融會貫通,加以時日,便能為已所用。
02、多看
一是多看名家演奏,二是多看琴學理論。古琴演奏不僅是一種聽 覺藝術,琴姿琴容也是琴學很重要組成部分,自學者不可不知。姿勢琴容的正確與否,不只關系到琴風、台風等審美問題,如果姿勢過於隨意,會直接影響到音色的優美,甚至一些較難的技法也很難完成。所以歷代的琴譜中,都不惜筆墨去介紹彈琴的姿勢及各種手勢,將“指法合勢”列為彈琴之首要,把“布指拙惡,手勢煩亂”列為琴之要病。
自唐趙耶利獨創手勢圖以來,歷代琴譜多加以引用或增修。現代的琴書入門書籍中,多用照片來代替古代所繪的手勢圖,再加以簡單的解釋。但彈琴的姿勢,很難用圖解或文字來解釋清楚的,這就需要我們去多觀摩名家的演奏視錄相,仿效名家的姿勢支多作練習,久而久之,便會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形很落落大方的演奏台風,這是多觀摩名家的演奏。
除此之外,還是多去參閱一些琴學理論,如歷代經典的琴論及琴譜,如明徐上瀛的《大還閣琴譜》,此譜中的《溪山琴況》至今都被琴家奉為圭臬,現代的好多琴學理論,多出於此。另外還有清代徐祺的《五知齋琴譜》,張鶴的《琴學入門》、近代琴學大家楊師百的《琴學叢書》、顧梅羹先生的《琴學備要》等也都較為精典,多參閱琴論琴譜,盡可能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審美標准,這對於彈琴來講是非常有利。
03、多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琴學更是如此,如只一味的 盲目練琴,不去多問幾個“為什麼”,那麼進步會很慢,如多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則會事半功倍,少走彎路。比如像“鎖”這一指法,雖說教科書上都講得十分清楚,節奏指序也很明了,但各個流派在實際演奏時卻多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如不多去思量,很難理解其中的精髓。
比如七聲的“長鎖”,古譜的要求大致是“抹、挑、抹、勾、剔、抹、挑”,但現在好多琴家也常彈為“抹、挑、抹、挑、抹、勾、剔”或“抹、挑、勾、剔、摘、剔、挑”,孰是孰非?很難說清。但細細想來,其節奏型基本都為“四+三”或“三+四”型,即前面四個時值略長的音,另加一組很快的三個音或“三”“四”前後置換,能琢磨通這個問題,自己就會先彈熟基本的傳統“長鎖”外,再去有選擇的學習一個自己較為隨手的指法。繼而想到,“長鎖”是為彌補古琴沒有像弦樂那樣的長音而作,便會悟到“鎖”這一指法的要點:音斷意連,一氣呵成。如能達此,久加揣摩,多加練習,自然會得其中精髓。其它指法也是如此,在勤練之餘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04、多練
學習古琴沒有捷徑,唯有一法:就是多練。如果掌握不了古琴的 基本演奏技法,只空談什麼琴道琴德,那無異是紙上談兵,只會成為大家的笑柄。掌握此技,如果沒有一定時日的練習,就是方法再正確,領悟再深刻,古琴的演奏技法也很難成形。“一天不練,自己知道,二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這個道理自學者不能不知。
關於如何練琴,琴友的著述頗多,這裏就不多費筆墨,單強調一點,練琴貴“堅持”二字,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興致來時,便彈習半天,一旦興頭過去,便束之高閣 ,置之不理,這樣古琴很難彈好,“三日不彈,手生荊棘”也是此理。本人弩笨,但喜好繁雜,書畫等藝也對練琴多有耽擱,所以每天練琴時間甚少,前後總共一個多小時,但每日都會堅持練習,如有他事,改日也會把拉下的功課一並補上,不敢偷懶。畫家齊白石先生,耄耋之年,仍惜時如金,勤勉自警,他曾在一條幅上這樣寫道:“昨日大風,心緒不安,不曾作畫,今朝特此補之,不教一日閑過也。”此語,自學者也應警之。
多看、多聽、多想、多練,
這四點,
雖多是老生常彈,
卻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