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0
2022
“古箏,正流行。”楊晶笑著說,語氣中帶著些許自豪,又帶著些許淡然。
10多年前,楊晶和她的三胞胎姐妹楊淼、楊磊組成了“水晶石”演藝組合,先後在國家大劇院、中央大劇院等重要舞台演出。那時的三姐妹並不知道這些舞台有多“高規格”,她們只知道盡最大努力,沉浸在音樂裏……
那時的三姐妹,也沒有什麼煩惱,最大的煩惱莫過於每次出門帶古箏,司機們都不願意載。偶有司機願意載了,還以為是“揚琴”。
那時的三姐妹,也記得一個西藏來的快80歲的老人,幾天幾夜坐火車來北京學琴,就是為了把琴學好,回去教孩子們。
現在大不一樣了,古箏走進了太多人家。去年疫情,楊晶忐忑地加入線上教學,令她驚訝的是,單場就超過千人在學習。以前的線下教學,一年也不可能有這麼多。學生天南地北都有,學古箏也不只是一門技藝,還是一種生計、一種享受、一種治愈、一種回歸。享受在當下音樂的幸福,治愈著匆匆忙忙的焦躁,回歸著久違的平靜……
楊晶愛這種從容,更愛大家一起走進這自在的歡喜。於是,“古箏,正流行”成了一種生活,更成了一種祝福。
聽楊晶講她與古箏的故事,暢快!暢快的,是她誠實地面對自我,筆直地面對人生,毫無遮掩,毫無猶豫。
楊晶家兄妹6人,她和楊淼、楊磊是三胞胎,另外還有2個姐姐,1個哥哥。楊晶三姐妹打小就喜歡唱歌,天天守著電視機,影視劇的主題曲三兩下就學會了。父親見她們挺開心,就給她們報名了城裏的歌唱比賽。沒想到,一下子拿了二等獎。評委老師們很驚訝,三個小孩沒學過唱歌,也沒上過舞台,竟然在舞台上如此渾然天成,極具天賦。
於是,勸楊晶父親搬到城裏,給三胞胎學唱歌,自己願意免費教她們。就這樣,三胞胎姐妹迅速成了“當地紅人”,大大小小演出,大大小小的媒體報道。而三姐妹讓努力成為習慣,樂理基礎也那時打得牢固。
圖 | “水晶石”三姐妹
如果說楊晶三姐妹的第一個伯樂是她們的歌唱老師,那第二個伯樂就是中箏的創始人王光明。當時王老師看到三姐妹的新聞報道,連夜從長春開車到松原,接她們三姐妹到長春學習唱歌。05年,袁莎老師來長春演出,王老師又介紹三姐妹去看看古箏的世界。從此,三姐妹便開始了她們的漫漫“箏”程。
楊晶清晰地記得那時來北京和袁莎老師學琴,她們一節課就能學下好幾課的內容。她們幾乎和袁莎老師“形影不離”,老師要求“完美”,“凡事從自身去找可能”的態度,讓三姐妹變得更加努力,甚至她們為了互相監督練琴,互相把對方鎖在琴房裏。老師對待學生那深切同理心,也在三姐妹心中悄悄埋下了種子。用楊晶的話說,父母像她們的左手,老師像她們的右手,是融入血液的影響和感激。
圖 | 袁莎老師與“水晶石”三姐妹
2007年,袁莎老師帶三姐妹參加了中央電視台“2007年新年音樂會”,和中國一流且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愛樂樂團首度合作,開創歷史先河的共同演繹交響協奏版古箏五重奏《雲之南》。三姐妹與還和世界當紅鋼琴家朗朗、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同台獻藝。這一切,三姐妹是後知後覺的,她們不知道這樣的演出是什麼級別,後台還和朗朗聊天,舞台上絲毫沒有膽怯。而後看到新聞,才知道自己參加了這麼“厲害”的演出。
青春往事,帶著太多可愛。楊晶笑著說,那是“無知者無畏”,但心裏卻有很多的敬畏,敬畏舞台,敬畏音樂,敬畏師長,敬畏自己。
圖 | 楊晶演出中
時間是什麼?人常說,時間會磨平人的棱角。可對楊晶來說,時間是某種試驗,試驗她是否真的熱愛音樂。時間還是某種祝福,她越來越懂得和時間做朋友,越來越讀懂“獨立”和“責任”這兩個詞。
熱愛,是“不瘋魔不成活。”
記得那些閃亮的習箏時刻,楊晶聽袁莎老師彈《春到湘江》、《草原英雄小姐妹》,瞬間被迷住了。她折服在音樂的世界,下課後,也不管吃不吃飯,睡不睡覺,直奔琴房,感受那指尖的愉悅,思緒的飛翔。
熱愛,是台上台下一樣沉迷。無關在琴房,還是在舞台,楊晶常常也被樂曲感染到流淚,是《茉莉芬芳》的親切確幸,是《陸遊與唐婉》的愛而不得,是《出水蓮》的“濯清漣而不妖”……音樂的海洋裏,是如此包容,也是如此慈悲。包容萬千的情感,慈悲萬千的靈魂。
熱愛,還是毫無保留地分享。每次上課,楊晶都認為是享受,因為那是在和“知己”們,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大家在音樂裏一起幸會。
楊晶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幾乎是個“超人”。上一秒孩子在哭鬧,下一秒就能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在課堂,在直播,楊晶反而覺得是一種休息。彈琴給了她一個空間,她在其中安放自己。彈琴,其實彈的也是自己。就像她彈流行樂《這世界這麼多人》,她覺得有某種淡然,自己好似一個旁觀者,旁觀人們的悲喜,祝福著“多幸運,我有個我們。”
多幸運,楊晶有個“我們”。“我們”是三姐妹,“我們”是父母,“我們”是老師,“我們”是學生,“我們”是音樂,“我們”是我們……
-TEAM-
文字| 喬唯
設計| 那旭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