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2
2022
12月20日晚的成都城市音樂廳,在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莊嚴雄壯的樂音中,2021成都交響樂團音樂季順利告一段落。但對於已走過52年歷史的成都交響樂團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在2022年,他們將入駐全新的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室內演奏廳(“金海螺”),有了自己的“家”,實現“廳團合一”。日前,“金海螺”已通過竣工驗收,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更為專業的修整。
成都樂團團長肖鷹坦言,“‘廳團合一’是國際頂尖交響樂團的配置,在國內像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也都有自己的專屬音樂廳。這是我們成都交響樂團向著國內頂尖交響樂團邁出的堅實一步,會帶來更好的演出質量,實現更多的夢想,也為成都建設‘國際音樂之都’做出重要的貢獻。”
據了解,“金海螺”預計明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將在2022年為成都市民帶來不低於80場高質量的音樂演出。
“金海螺”外觀
“金海螺”夜景
現場探訪
“金海螺”正式通過竣工驗收
每個位置都進行了試音、調音
坐落在城北鳳凰立交旁的成都露天音樂公園,自2019年5月開園至今,已舉辦過多場盛大活動,成為了成都市建設國際音樂之都的新地標。未來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閉幕式,也將在成都露天音樂公園的主舞台舉行。因為這個主舞台造型酷似貝殼,所以這裏也被大家稱為“銀貝殼”。
成都露天音樂公園“銀貝殼”與“金海螺”
離“銀貝殼”不遠,便是剛剛竣工的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室內演奏廳。紅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建築呈螺旋向上的造型,曲線宛若一只立在沙灘上的海螺。“‘海螺’能吹出悠揚的音樂,更被視作‘大海的留聲機’,這也是項目取名‘海螺’的另一個寓意。”肖鷹介紹道。
據了解,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室內演奏廳項目已於11月29日正式通過竣工驗收,目前施工方中國五冶集團正與成都交響樂團一道進行專業的調整、完善。由於采訪當天天氣陰沉,呈現在紅星新聞記者眼前的“海螺”似乎並無特別之處,但據工作人員介紹,項目的外牆采用雙層設計,最外層帶有圓孔的鋁單板,會呈現透光效果。“所以到了晚上,開啟了燈光效果後,演奏廳外牆便可以切換成金色、藍色,甚至多彩效果。”
“金海螺”內部
跟隨肖鷹走進演奏廳內部可以看到,裏面的整體色彩以白色為主基調,地面和牆面以大面積米黃色作為融合,端莊大氣且高雅。最惹人注目的是它的吊頂,整個天花板設計成巨大的白色的“花朵”。“除了起到裝飾作用,更重要是要發揮吸聲和隔音效果。再加上整個大廳都是弧形,波浪形的牆壁比較厚,也可以杜絕外部雜音。”肖鷹介紹道。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沒開燈的狀態下,演奏廳的采光也不錯。這是因為吊頂中的“花蕊”是透光設計,這樣即便是在自然光線下,日常工作和彩排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相比成都城市音樂廳,“金海螺”裏沒有出現“樂器之王”管風琴。對此,肖鷹坦言道,“我們預留了管風琴的位置,而現在我們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音樂廳聲學上的高要求。比如我們演奏廳的棕色牆壁不僅有波浪形的凹凸感,牆壁上方還有整齊的小圓孔,就是為了最好的吸音和降噪效果。同時,這些材料都是國際一流水准的。”演奏廳能容納1000餘名觀眾,為了讓坐在每個位置的觀眾聆聽到的音樂都沒有偏差,工作人員在每一個位置都進行了試音、調音。紅星新聞記者也發現,演奏廳的間距寬敞舒適,化妝間、衛生間都很便利。
“金海螺”內部
團長訪談
“廳團合一”讓成交有了“根”
讓市民有了“古典音樂根據地”
在“金海螺”裏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肖鷹感慨道,“如果一個團沒有廳的話,是漂泊的,沒有根的。”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室內演奏廳的建成,意味著成都交響樂團將結束打遊擊的日子,和國際名團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一樣“廳團合一”,並開始推出團廳音樂季。
眾所知周,因為交響樂的演奏講究聲音的細小變化,而樂器對環境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國際上很多頂尖交響樂團都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廳。比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之所以被稱為“阿姆斯特丹之聲”,就與音樂廳密不可分。“保持一支樂團和音樂廳品牌的共建,這是‘廳團合一’的初衷。就像維也納音樂廳和維也納愛樂樂團一樣,一定要有一個長期的、穩定的,屬於這個樂團發展品牌支撐的平台和演藝場所。”
肖鷹(左)工作照
對於成都交響樂團來說,“廳團合一”能提升自身水准。“因為音樂廳的水准是一流的,將來也會有更多國內外知名樂團來演出。我們會接受到高水平的藝術熏陶,學習到名團的風格,還能在這裏得到鍛煉,跟國內國際名團有全方位的合作。而且這種影響也是相互的,他們將對我們成都交響樂團、我們音樂廳有更多的了解。”肖鷹說,“同時我們可以用‘古典音樂的根據地’來定位咱們的演奏廳,把培養我們成都市民的音樂賞析水平視為己任。”
此外,成都交響樂團還將能形成獨特的“成交聲”。“每個音樂廳都有自己的聲場特征,我們的‘金海螺’盡可能讓每一位聽眾對現場的聲音有不一樣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們把科技含量的東西植入到音樂廳裏面,打造的是智慧智能型的音樂廳。”肖鷹還表示,以後成都交響樂團將利用音樂廳,在音樂普及上做更多的探索,拓展觀眾的視野,把更多優秀作品介紹給觀眾。“這樣的使命靠租廳演出不可能完成,現在有了自己的廳,就可以有意識地安排一些這方面的演出”。
未來之路
超80場演出,青少年培訓計劃……
樂團和音樂廳要互相成就
廳和團之間,需要互相成就。樂團解決了“演什麼”,音樂廳解決了“哪裏演”,還遠遠不夠。一位地方劇院的經理就曾在《中國文化報》上撰文感歎:“‘場團合一’的運營機制,也是一把雙刃劍,劇場和院團兩者兼顧經營得好,就能形成合力,產生1加1等於或大於2的效益,倘若運營機制運行不暢,1加1的效益就可能小於2,與將兩者整合的良好初衷相背離。”
的確,新的演奏廳具有一流音樂廳的聲音效果,接下來考驗的就是成都交響樂團的策劃、組織和經營能力。對此,成都交響樂團也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希望找准屬於成都自己的“廳團合一”模式。
成都交響樂團在2021成都交響樂團音樂季演出
“明年我們預計有超過80場演出,包括40場音樂劇、慈善公益講習的音樂會等等。但我們希望市民在沒有音樂會的情況下,也能夠來到音樂廳關注我們的發展。”肖鷹解釋道,在音樂廳的內外,都會有更多關於音樂氛圍的設置。“比如音樂打卡,有與音樂有關的雕塑,有音樂方面(知識)的普及,還有我們成都交響樂團音樂季的互動。包括我們還有一個培訓青少年的計劃,都會在音樂廳展開。”
有了高質量的音樂廳,就會有更多的音樂家願意接受委約。如何挑選好的音樂家,盡可能保證委約作品的質量?“音樂廳的修建,首先是建立了音樂人才的歸屬感,這個歸屬感在往年是沒有的。現在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音樂人才的投入和參與,對這個音樂廳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在肖鷹看來,更重要是能讓音樂家熟悉這個舞台。“每一位音樂家和音樂廳都是需要磨合的,他經常在‘金海螺’演出,就能很熟悉這裏的聲場、演出氛圍,這也便於他能夠創作更優秀的委約作品。”
然而,對很多國內樂團來說,爭取撥款然後應付了事,也是並不罕見的現象。紅星新聞記者也從一些行業從業者處了解到,在演出季時,一些院團只是簡單地進行信息羅列,而完全沒有自己的定位、思考和理想。“如果是這樣的‘廳團合一’,只能是相互拖累。”肖鷹希望能夠真正提升成都交響樂團的水准,為成都市民帶來更好的演出質量,助力成都建設“國際音樂之都”。
紅星新聞記者 任宏偉 實習生 王祖曦
攝影記者 王效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