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最壯美的古典音樂,開闊你的人生境界


5月
18
2022

2021

11.11

ArTianist

大部分古典音樂的標題都是關於風景、人物和故事。回顧音樂史,進而發現,一大半樂曲都是在模仿人世,模仿自然景觀和人物樣貌,即使有些無標題的樂曲,也會有此起彼伏的音響,讓你想起風起雲湧,想起某一天遇見的壯麗的黃昏。

文章:田藝苗 | 圖: 網絡

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

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

德沃夏克一共寫了九部交響曲,據說第九交響曲是作曲家的大限,他像貝多芬、布魯克納和馬勒一樣,沒有逃過第九交響曲這個劫數。如今我們聽到的主要是他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

第一樂章:我們先聽見了一個緩慢的引子,由大提琴和長笛奏出,曲調如霧中傳來,令我想起遠洋輪緩緩駛向自由女神像,似乎可以聽見歐洲人初到紐約時的迷惘和期待,德沃夏克要求這一段樂隊盡可能悠閑自在地演奏。在沉思般的引子之後,弦樂、管樂和定音鼓一起奏出緊張強烈的第一主題,主題的音調如號角吹起,其實這也是黑人音樂的節奏,主題後半部分是一個符點音型的固定節奏,有點像斯拉夫舞曲的節奏,這個音型在回應這前面這個號角的曲調,這裏的第一主題就確立了這首交響曲混搭的特征,黑人靈歌與斯拉夫音樂的融合。

接下來聽到第二主題,是一段輕快活潑的旋律,令人想起捷克的舞曲,以及它低音持續的伴奏音都讓人想起捷克的民間吹管樂器。經過一系列緊張發展,第二主題變化調性音樂色彩漸趨明亮。這個時候響起了一支迷人的旋律,據說這支曲調來自黑人靈歌《馬車從天上來》,而其中節奏與開篇的第一主題很相似,好像是那個號角聲在一系列展開之後生長成的一只甘美果實。

這一樂章的發展富有戲劇性,騷動、激動,應接不暇,好像作者初到紐約這個大都市,帶著興奮和緊張情緒,各種印象紛至遝來,互相沖擊,互相呼應,在一系列緊張的發展之後,到了再現部也不得安寧,最後的樂隊全奏幾乎帶著悲劇感。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慢板

從俄羅斯流亡美國之後,拉赫瑪尼諾夫作為鋼琴家大受歡迎,但他覺得那不是他的世界。在他身後,美國人很忙,忙著生產、競爭、流水線作業,要更快更多,一切講效率。那是商業,沒有音樂與情感。拉赫瑪尼諾夫留下了最後的天才故事。他讓我想起《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舊世界已沉沒,新世界他又不肯靠岸,只能獨守著自己的情感與靈魂。每夜他夢回故鄉,飛奔在伊萬諾夫卡莊園的紫丁香樹林中,那裏有親人、白樺林、感傷的歌謠和眼睛深邃的女人。他曾經說“伊萬諾夫卡莊園種著望不到邊的小麥,黑麥和燕麥。人們往往對海邊的空氣贊賞不已,可是你吸一口原野的空氣試試吧,那泥土的氣息夾雜著植物的清脆,花草的芳香···” 這段描述叫人想起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鋼琴聲中傳來悠揚的單簧管旋律,仿佛風裏聞到一絲熟悉的香味。他的自然粗獷中不乏這樣溫柔的細節。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讓青年貝多芬進入大師行列的,是他的《第三交響曲》,作於1804年的“英雄”。

關於《英雄交響曲》的解讀,至今無人能超越羅曼·羅蘭的文字,我原文朗誦一段——

“這是一幅龐大的壁畫,在這裏,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而在這種神話般的戰鬥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樣重又長出肩膀;意志的主題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它裂成碎片,伸張著,擴展著……不可勝數的主題在這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匯成一支大軍,無限廣闊地擴展開來。洪水的激流洶湧澎湃,一波未平,一波複起;在這浪花中到處湧現出悲歌之島,猶如叢叢樹尖一般。不管這偉大的鐵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對立的動機,意志還是未能獲得完全的勝利……被打倒的戰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沒有氣力;生命的韻律已經中斷,似乎已瀕隕滅……我們再也聽不到什麼(琴弦在靜寂中低沉地顫動),只有靜脈的跳動……突然,命運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動的紫色霧幔。英雄在號角聲中從死亡的深淵站起。整個樂隊躍起歡迎他,因為這是生命的複活……”

此處描繪的是《英雄》的第一樂章。這一樂章燦爛而精巧、奧妙無窮,堪稱當時的音樂奇跡。貝多芬將奏鳴曲的發展部與再現部極力壯大,和聲沖突而自由,手法標新立異,音樂發展如火山噴發,熱量奔騰源源不息。緊接著的第二樂章卻出人意料地來了一首葬禮進行曲。之後的第三樂章《諧謔曲》,諧謔曲,比較幽默詼諧,逗人開心的樂曲,傳統的諧謔曲到了英雄手裏就不再諧謔了,他從遊戲式的節奏中提煉出悲壯的激情,後來他的手法被肖邦的諧謔曲繼承了下來。第四樂章采用貝多芬早年舞劇《普羅米修斯》中的主題,將主題自由變奏,穿插賦格曲和奏鳴曲的程式。

可見“英雄”交響曲也是一首革命交響曲,貝多芬大刀闊斧得推翻了古典交響曲的格式。他的推翻與創造,都是為了直面題材,為了透徹表達。當音樂家走出宮廷和教會,開始社會化,社會思潮政治問題因此出現在音樂作品中,原先的蕾絲繡花的典雅格式自然都要收起來了。

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最著名的作品,要數19首《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和狂想曲,類似圓舞曲和小約翰·斯特勞斯的關系。李斯特創造了“狂想曲”這種體裁。“狂想曲”這個名字已叫人熱血沸騰,顧名思義,它是一種結構自由而富有激情的音樂,融合了幻想曲、敘事曲等等體裁。

這些狂想曲中,有大量的匈牙利吉普賽人的音樂元素。比如第二首中就有著名的《查爾達什舞曲》,這種匈牙利民間舞曲有兩大塊內容:拉蘇(Lassau)和弗裏斯(Friss)。拉蘇莊重緩慢,弗裏斯則是速度飛快的舞曲。這首樂曲如同一場古老的民間狂歡節儀式,從徐緩的引子進入民間故事,“拉蘇”像一位滄桑的老者講述部落的悲歡歷史,之後人們開始歡歌熱舞,在激烈“弗裏斯”舞蹈中歡慶生命的熱情生生不息。第六首《匈牙利舞曲》,結構新穎,四個段落中都有匈牙利曲調,有莊重風格,有遊吟詩人的古老散板,最後的高潮猶如出生入死般壯烈。

李斯特是在巴黎成長的匈牙利人,吉普賽的血液始終在他身體中與他的優雅舉止沖撞不止。《匈牙利狂想曲》是他的心靈寫照,他的遊牧性情,他天生的熱情,全部灌注其中。如今《匈牙利狂想曲》叫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民間風情,也不是吉普賽狂歡節,而是激情與漫長的流浪中激發出的命運般的悲情。浪子沒有歸宿,卻畢生都在尋找一個家園,浪漫主義者因此有了一個哀傷的靈魂。

莫紮特《安魂曲》之“落淚之日”

《安魂曲》後來成了音樂史上的謎團。德國音樂家戈特弗裏德·韋伯為此專門撰寫了一本書,收錄有關《安魂曲》的各種謠言、假說、真相、誤讀···,一時讓莫紮特在地下也不得安魂。八卦總是故事的核心,《安魂曲》後來成了莫紮特學的一部分,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將謠言發揮至辛酸人性故事的經典傳記電影,《Amadeus》。在電影中,這位黑衣人是莫紮特的死對頭,宮廷樂師薩列裏。他不停催稿,跟蹤,利誘,落井下石,叫重病的莫紮特不得喘息,最後不幸過勞死。也有傳言說薩列裏派人給莫紮特下了毒。其實這位薩列裏也是音樂大師,他不幸成了莫紮特的同時代人,不幸成了莫紮特早夭之謎中的冤大頭,更不幸的是以莫紮特早夭之謎中的冤大頭而世代流傳,如今人們忘了其實他也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

真相後來大家都知道了。這位“黑衣人”,其實穿的是灰色的鬥篷,謠言為他穿上死神的黑衣。他叫萊特傑普,是一位熱衷附庸風雅的維也納伯爵弗蘭茨·馮·瓦爾澤格派來的使者。當時伯爵夫人過世,伯爵想找一首安魂曲來紀念她,他更想找一首樂曲落款自己的名字好流芳百世。《安魂曲》後來仍署了莫紮特的名,但這位伯爵的願望竟也成真了。

只可惜《安魂曲》未完成。莫紮特僅寫了前兩首《垂憐經、進台詠》和《求主垂憐》,餘下的只來得及寫縮譜,由助手完成樂隊配器。《落淚之日》是絕筆,他只寫下8小節就撒手而去。後來有兩位音樂家為莫紮特續寫《安魂曲》,一位是當時的著名作曲家約瑟夫·艾伯勒(Eybler, J.),他繼薩列裏之後擔任維也納宮廷樂長;還有一位是莫紮特的助手緒斯邁爾。艾伯勒只寫了《震怒之日》與《落淚之日》的配器就將總譜歸還了康斯坦絲,表示自己無能為力。緒斯邁爾是莫紮特的學生、助手和密友,據說莫紮特曾抱怨這位學生沒天分,但他是莫紮特最忠誠的朋友,最了解他的音樂家,莫紮特臨終曾告知他安魂曲的構思。後來的《震怒之日》、《號角聲起》、《你是可怕威嚴的君王》至《落淚之日》,都是莫紮特譜寫,由緒斯邁爾完成配器;《奉獻經》、《主耶穌》和《犧牲》,莫紮特只寫了聲樂部分,由緒斯邁爾完成樂隊部分;之後的《聖哉經》、《降福經》完全由緒斯邁爾譜寫;最後他根據莫紮特的囑托,在《羔羊經》裏用上莫紮特19歲時寫的《彌撒曲》K220;最後的《領主詠》也根據莫紮特的意圖,再現了《垂憐經》中的賦格曲。

這是《落淚之日》。沒有悲傷,是旋律美得叫人落淚。這是安魂曲中最美的曲調。莫紮特寫到這裏真正封筆。

這是可痛哭的日子,

死人要從塵埃中複活,

罪人要被判處。

然而天主啊!求你予以寬赦。

主!仁慈耶穌!

求你賜他們以安息。阿門。

馬勒《第五交響曲》慢板

寫第五交響曲是在1901年,馬勒41歲,已任維也納歌劇院院長4年,事業蒸蒸日上。他四處飄泊,但一到夏季長假,都會回到作曲小屋,他的湖畔港灣。在一堆香煙、咖啡、歌德、尼采和一本《少年魔角》的詩集的包圍中,埋頭寫交響曲。

第二年,他認識了他那位著名的老婆,阿爾瑪。這個女子比他小20歲,是維也納名媛,她的美貌與年少博學令他一見傾心。馬勒第一眼就愛上了她。那一年馬勒玩命地工作,因腸道出血病得險些喪命,阿爾瑪的到來,讓他立刻充滿了生活下去的力氣。病愈之後,他很快寫完了這一部“愛與死”的交響曲,說起來是關於艱深的哲學命題,其實這是馬勒最清晰明快的樂曲之一。

阿爾瑪後來在回憶錄裏面提到第五交響曲,說,馬勒一直不滿意,直到去世之前一年才終於修改完畢定稿。但我們發現這首第五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慢板其實並不複雜,只用了弦樂隊和豎琴,但音樂流淌出來卻是複雜的況味,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在其中聽見自己的一生。

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這部樂曲是理查·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交響詩。大家一定都猜到了,樂曲的靈感來自尼采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第一段,我們一聽就會覺得好熟悉,哪裏聽過?這一段叫做“日出”,裏面小號與定音鼓交替的演奏音響壯麗而簡潔,令人印象深刻,小號仿佛在遠處奏響了莊嚴的主題,之後樂隊一波波地把小號的莊嚴曲調推向包括管風琴的樂隊全奏,在日出的時刻,人們仿佛感知到了上帝的能量。雖然這一段和尼采作品沒有關系,是理查自己附加的標題,但讓我們馬上想起尼采說的,我是太陽。這便是尼采在《查拉》第一卷的開篇提出來的。這一段音樂太精彩,常常被用來當作音響試音碟,並出現在大量影視作品中。

這部樂曲一共有9段,除了第一段是理查自己加入的,日出,其餘8段的標題均來自尼采的原著,它們分別叫做“來世之人”、“渴望”、“歡樂與激情”、“挽歌”、“學術”、“康複”、“舞曲”和“夢遊者之歌”。我們看到這些標題大致可以了解它要說什麼,它描繪了一個學者的抽象的一生,有學術,有追求理想的歡樂與激情,有康複,說明他的人生裏面有病痛,有渴望,有舞蹈,有愛情,他追求愛情,徒留悲哀,追求科學真理,也是徒勞,這裏面,有生而為人的各種欲望與追求,但人生是一個不斷被剝奪的過程,被時間剝奪青春、美貌和激情,被命運剝奪各種擁有之物,所以思想者的人生即使再成功也是悲哀苦澀的。最終這位“超人”終於擺脫了人類的煩惱而追求來世,這裏有一首“來世之人”,並進入“舞蹈之歌”的歡樂境界,而最後的“夢遊者之歌”,以高音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調和弦,而以低音提琴在c大調上撥奏,相差小二度的極不協和的組合,據說象征著“超人”的靈魂上升而世界則在他下面沉淪,又是多調性音樂的一個最早的例子之一。

馬勒《第二交響曲“複活”》

馬勒的師友彪羅去世的時候,他去參加葬禮,聽到管風琴旁的合唱團唱起《複活頌》,一瞬間如遭電擊,幾度落淚。後來他把這首始克洛普施托克的聖詩《複活頌》,放在《複活》的高潮段落。

“我這一把塵土,經過短暫的休息後複活。神召喚了你,他將給你不朽的生命,像種子一樣你將被播下又開花結果。收獲之神繼續前進,刈割亡人,如捆禾束。”

“請相信,我的心靈,你的追求不會成為泡影。凡是你所渴望的歸你所有,凡是你所愛和所奮鬥的,歸你所有。請相信,你的生命並非白白度過,或生存或痛苦,無不有因。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將再生。不要再顫抖,複活就在眼前。·····”

複活就在眼前,真像一個預言。馬勒曾說,我的時代終會到來。

瓦格納《女武神的騎行》

《女武神》來自瓦格納的神話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指環一共包含四部歌劇,《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裏德》和《眾神的黃昏》,四部歌劇的情節之間充滿關聯,類似現在的《權力的遊戲》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的意思。

在這四部歌劇裏面,主角是屠龍騎士齊格弗裏德。那麼女武神在裏面是怎樣的角色?女武神其實是齊格弗裏德的前傳裏面一個女英雄,這個女英雄後來沉睡了很多年,陰差陽錯地成了齊格弗裏德的愛人,她是齊格弗裏德父母的恩人,又是齊格弗裏德的愛人,為什麼會這樣離奇呢?因為女武神是一位女神,她可以永葆青春。

女武神違反神令,救下了齊格弗裏德的母親,因而自己被施了魔法,沉睡在山頂的岩石上,身旁燃著熊熊魔火。齊格弗裏德成年之後,輕而易舉地殺了巨龍,只為體驗一下恐懼的感覺,但他還是不知道什麼是恐懼。直到他看到魔火。

齊格弗裏德看到魔火,吹起號角,興高采烈地沖了進去了,魔火頓時飛到天上,變成了漫天雲霞。這時候,音樂變得格外寧靜和溫柔,他用劍打開布倫希爾德的盔甲之後,為她的美麗震驚不已,英雄忽然就懂得了恐懼。他不知如何是好,渴望喚醒她,又沒有勇氣面對她的目光,他頭暈目眩,雙手顫抖。猶豫之後,他終於鼓起勇氣,親吻了布倫希爾德,把她喚醒。此時他心裏升起了前所未有的愛情,一種瘋狂而純潔的愛情,讓恐懼褪去。布倫希爾德醒來之後,對自己失去了神性有些沮喪,但她面對齊格弗裏德熾熱的愛,終於安心離開過去,與他一起生活,最後他們有一段燦爛的二重唱,歌唱愛之狂喜,唱著燦爛的愛情,歡欣的死亡,這裏我們已經聽到了結局,愛與死,瓦格納永恒的主題,這樣兩個沉浸在愛情中的人,為了留著這一刻的狂喜,只想在這時死去,死去才會讓愛永恒。

布倫希爾德把她在諸神那裏學到的知識教給齊格弗裏德,齊格弗裏德把指環送她作為愛情信物,這裏指環回到最原始的作用,它本來就是一只戒指,送給愛人的信物為什麼膨脹成一個可以統治世界的工具?

我們總是希望男女主角相遇相愛,然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這是童話,瓦格納怎麼可能寫童話呢。我們在上一部齊格弗裏德裏面已經了解了這位英雄的魯莽性格,已經預感到,他必然會出事。齊格弗裏德和布倫希爾德最終命運如何呢,在這裏我就不劇透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這部瓦格納的絕世之作,一定會被他的天才和雄心深深震撼。

瓦格納《愛之死》

“伊索爾德,我的靈魂只會因你而蒼老”。

英勇如特裏斯坦,也只能對命運哀歎。再次看這部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發現最震撼的並不是情人的死亡,而是伊索爾德瀕臨死亡時的幻覺之歌,歌聲融入天地海洋,又仿佛升入極樂天堂,樂隊中升起東方宗教中的聖潔之光,如同洗禮。為瓦格納浩浩蕩蕩的生命能量激勵了!

貝多芬《莊嚴彌撒》

這首《莊嚴彌撒》,因為以彌撒曲作為標題妨礙了它更廣泛地流傳,大家普遍覺得彌撒曲這樣的宗教音樂比較沉悶單調,但貝多芬是把彌撒曲當作交響曲來寫的,他寫的不是彌撒曲,而是宗教藝術作品。尤其可貴的是,他的彌撒並沒有像傳統那樣靜穆地祈禱和安魂,而是激情四射,震撼心魄,貝多芬寫的作品永遠都是真實的表達,他的宗教情感狂熱、深沉而痛徹心扉。

我聽這首樂曲的時候覺得,他並不是為了禱告和贊美上帝,他是在宗教信仰裏面終於理解了自己的命運,就像經歷過很多苦難的人,在神像面前,一邊禱告一邊委屈地痛哭起來,他是神的孩子和羔羊,見到了他的神,終於可以把那些痛苦都哭出來了。貝多芬讓我們了解了,宗教音樂其實是為了反照出俗世情感是多麼瑰麗浩蕩與深不可測。

這是晚年的貝多芬,他變成了聾子,終於懂得了聽覺之於音樂家的意義,他仰望萊茵教堂開闊的穹頂,感激一切受難的日子,那是上帝從來沒有拋棄過他。

很多人都喜歡古典樂,但是也有很多人說想聽但是聽不懂,就像看抽象畫,欣賞不來不如不看。田老師的《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將會讓你對古今中外的150首世界經典名曲有深入的品鑒和了解,同時了解每首經典背後的故事和傳頌理由。

這套古典樂鑒賞課程,是由青年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韓紅、李健等眾多明星公認的古典樂評論家田藝苗親自發聲, 共150節音頻課程,每節約10分鐘。

田老師將站在聽眾的角度去品鑒,不會過多強調音樂技法和理論,而是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大量相關知識,通過自身專業角度耐心教授,生動地通過 150節課,帶你欣賞 150首世界經典名曲,一步一步將你領進“古典音樂”的門來。

演奏巴赫的田老師

《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的課程中,田藝苗會精選一些接地氣又不失格調的古典音樂作為案例,跟大家講解何為古典音樂,以及如何鑒賞。

因此,在“挑歌”這門學問上,田老師下了大量功夫:要經典、要好聽、要有裏程碑意義,還要循序漸進,照顧聽眾的品味。最後選出這 150首精華,一點一點品給你聽。

在“講解”方面,田老師也試圖將知識性、趣味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

比如《卡農》,它為什麼好聽?

如果你網上搜索答案,你只會了解到摻雜一兩個雞湯的假故事。而田老師及其背後的智囊團隊,做了大量的信息把關、化繁為簡的工作,為你還原最真實的故事和最貼切的解讀。

不過,田老師的教學中,最精彩的部分還不止這些。在田老師的描述裏,你甚至能聽到“音樂大師”的心跳。

她講的肖邦,不是180年前巴黎的那位才子,而是一個瘦削單薄、體質敏感、有輕度妄想症的脆弱的孤獨的男孩;

當她講到貝多芬,也不再是1804年那位扼住命運咽喉的“英雄”,而是一位脾氣暴躁、生性多疑、還會耍點小聰明,搬了25趟家的搬家癖患者。

在田老師口中,他們不是一個個黑白相框,反而像你的左鄰右裏,他們的聲音、脾氣,能透過門縫,呈現在你眼前,而這就是她獨特的教學方法。

♪ 每天僅需10分鐘即可高效入門

購買後音頻可反複收聽

這套課程采用線上音頻授課形式, 每節課約10分鐘,共150節課(每節課只要0.44元),可以反複收聽、欣賞150首世界名曲解析。

這樣就可以 不只是到音樂廳才能聽到古典樂;也有最專業的人帶你一起品鑒,真正做到 “聽得懂”。

用碎片化的時間裏,深入品鑒經典名曲

通過老師精挑細選的150首知名度高、流傳較廣的音樂作品,最高效學習古典樂的精華。

透過“古典音樂”了解一個時代

從歐洲歷史,講到作曲家的小故事,穿插電影與個人感悟,娓娓道來。古典音樂不再是高高在上標榜身份的奢侈品,真正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解剖經典名曲經久不衰的秘密

為什麼是這些名曲能夠長久流傳?田藝苗老師講分析特別的音樂技巧,與大家探討那些年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音樂。

收到給心靈以慰藉的溫暖音樂

經典的古典音樂,就像陪伴你成長的大山大海,振奮人心的力量和靜默綿長的撫慰將會流進你的靈魂深處,陪伴你一生。

田藝苗: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

♫ 田老師的節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聽哦 ♫

藝苗聽音樂

田藝苗官方微信服務號

言語盡頭,音樂響起。

Tips

1

2 在服務號自定義菜單點擊“名曲密碼”

3點擊任意一期節目或專輯鏈接,

按指示完成付費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