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與曲中,聆聽古代中國戰爭故事


4月
11
2022

©圖片來自網絡

在剛剛過去的建國70周年大慶,萬眾矚目的重頭戲莫過於震天動地的大閱兵。用整齊劃一的軍人列隊和先進武器來彰顯國力和鼓舞民心,緬懷英雄先烈的豐功偉績,弘揚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激發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最有效的精神動力之一。

文/中海油研究總院 陳卓

圖/來源於網絡

我國自古以來就發生過很多戰爭

也從戰火中淬煉出很多英雄或梟雄

今天我們就一同從樂曲或歌曲中

回顧古代中國那些戰爭故事

先秦

武警男聲合唱團《無衣》

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首三章四言詩《國風·秦風·無衣》,彰顯出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關於這首戰歌的創作背景:約在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遊牧民族戎族乘機入侵攻進鎬京,殺掉了西周幽王,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並受王命攻打犬戎。因護駕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封地岐以西,從此秦正式建國,秦國由附庸時代進入封國時代。春秋初期,犬戎成為秦國的強敵,後為秦國所滅。

這首戰歌可能就是在將士出征前齊聲合唱鼓舞軍心,表現出秦國軍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共禦外敵的高昂士氣和自信,反映出秦人尚武好勇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秦公鎛”鎛身刻有135字銘文,記述了先祖秦襄公被周王“賞宅受國”之事,以及文公、靜公、憲公三代治國興邦偉業。

秦公鎛,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

後來秦國越發壯大,尤其是商鞅變法規定,一切賞罰和爵位都以軍功為標准,秦國軍力由此大大加強,逐步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之路,其中楚國成為其攻城略地一個主要對手。正好今年軍人運動會在武漢成功舉辦,可以說,荊楚大地早都寫滿戰爭故事,也承受過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和悲歡離合。

自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發生過多次秦楚大戰,都是秦勝而楚敗,因而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只能暴屍荒野,無人為他們操辦喪禮和祭祀。古代將不到20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也用以指未成喪禮的無主之鬼。

©圖片來自網絡

在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生前,楚軍與秦軍血戰中橫死疆場的將士在15萬以上。於是他在被放逐途中寫下《楚辭·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亡靈: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淩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全詩生動地描寫了慘烈的冷兵器拼殺,以及將士們奮勇爭先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表達出屈原對雪洗國恥熱烈期盼。本篇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可以說,屈原的思想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他所寫的不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不僅是記錄自己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憤懣心情;更是奉獻給世人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也道出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楚漢

說到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除了大家熟知的中國象棋楚河漢界,還有著名的古曲《十面埋伏》和《夜深沉》《霸王卸甲》等。

位列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展現了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而劉邦得勝的情景。

我個人推薦去聽章紅豔琵琶女團的音樂會,往往會把稱得上是專利改編的《十面埋伏》作為壓軸或返場曲目。標配的場面是,章紅豔教授獨自在舞台上彈奏,她的女團樂手會抱著琵琶分布在觀眾席多個方位,先是依次彈奏發聲,讓聽眾瞬時沉浸到項羽深陷包圍圈、周圍看不到人卻隨時聽到人聲,讓人防不勝防的緊張情緒中。

然後現場安靜下來,由章紅豔獨奏一段,進而帶領所有樂手合奏,逼真地描繪出氣勢磅礴的大戰的場面:鼓聲、劍弩聲、人馬嘶吼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縱橫,呼號震天,如雷如霆,猶如劉邦帶領大軍從掩體中現身,齊聲殺向項羽殘部。可以說,這首曲子的主角是劉邦,把他從傳說中地痞無賴徹底變為有勇有謀的戰略家,還表現出漢軍的智勇雙全和勢不可擋。

©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是描寫垓下之戰,京劇曲牌《夜深沉》把視角放在項羽痛別虞姬的那一晚。這首曲牌以昆曲《思凡》一折中《風吹荷葉煞》的4句歌腔為基礎,經歷代京劇琴師的加工改編發展而成,其中有大鼓的獨奏及鼓與京胡的競奏,剛勁有力、滿懷激情。在京劇《霸王別姬》中,一上來就是長達2分多鐘快速敲鼓,營造出軍營場景;然後是二胡獨奏與合奏,模仿虞姬對西楚霸王平靜卻堅定有力的對話

而後二胡演奏越來越快,估計是戰勢緊急,虞姬在催促項羽放棄兒女私情,激勵他打起精神帶領將士們沖出重圍,最後自刎以絕霸王的念想。我每年都會看到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上演這首曲目,行板、小快板、快板、垛板、急板等多板式依次呈現,曲調由繁至簡,尤其是對快板段落做出大量表現,讓聽眾一直跟著揪心,直到樂曲停下那一刻,台上台下皆是松下這口氣。這首曲子的主角是果敢又忠烈的虞姬。

琵琶大套武曲《霸王卸甲》,同樣取材於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主角變成了西楚霸王項羽,著重渲染了他在交戰失利節節敗退途中,在四面楚歌聲中一蹶不振以致訣別虞姬的英雄悲劇,對年少成名的戰神滿懷痛惜和贊揚,所以整個曲目顯現出淒涼悲壯氣氛。當項羽從意氣風發變成、可愛、直率又驍勇善戰的大男孩變成力不從心、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失利者,種種落差和頓悟,也就加深了這首《霸王卸甲》的悲涼情緒。

在垓下之戰6年後的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後來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到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一天劉邦趁著酒興創作了只有短短3句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圖片來自網絡

這首酒過三巡、直抒胸臆的短歌既表現了劉邦雄豪自放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出他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憂慮與惆悵。而在2000多年後,特立獨行、敢想敢為、俠肝義膽的作曲家施萬春給《大風歌》譜了曲,形成一首頗有男人味的合唱作品。

邊塞

有一次我翻看《樂府詩集》,裏面居然收錄有好幾個人寫過的《白馬篇》,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徐悱、袁淑、王僧儒、沈約、鮑照、孔稚珪;此外還有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隋煬帝楊廣、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等人也都留下過《白馬篇》。這麼多《白馬篇》,內容幾乎都跟戍邊、俠客、兵勇、殺敵有關。

其中曹植所著《白馬篇》已被改編成合唱歌曲,唱詞依舊沿用詩歌中的原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名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隄。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詩中塑造了一個武藝精湛、騎術高超的邊塞遊俠,同時也是個愛國義士形象:再現了遊俠兒長驅直搗匈奴軍營,激戰鮮卑騎兵,馳騁沙場、英勇殺敵,舍身保國的場景,歌頌他為國獻身、誓死如歸的高尚精神,同時也寄托了詩人曹植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圖片來自網絡

在曹植去世後近500年的時間裏,邊塞地區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依舊沒能停歇。唐朝詩人王昌齡的有2首《出塞》《從軍行》,都是小學語文背誦過的七言絕句。武警男聲合唱團曾把這兩首唐詩合二為一,做成合唱歌曲《出塞-從軍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樣串接下來,是不是英雄故事更為豐富,邊塞生活的艱苦、枯燥,好兒郎渾身是膽,壯志豪情四海遠名揚的英雄形象更加飽滿、動人?我還恍若看到我的語文老師忘情講書的樣子。

武警男聲合唱團《歷代軍歌交響合唱音樂會》(上)

宋詞

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流行樂壇迎來短暫的爆發期,其中北京的輪回樂隊以搖滾樂+民樂形式先後推出《烽火揚州路》和《滿江紅》,作為中西結合的大膽探索,一下子從眾多個性十足、百家爭鳴的樂隊和作品當中脫穎而出。

南宋時期抗金名將嶽飛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而他那首不曾入選過語文課本的《滿江紅》一直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後人。以《滿江紅》為題材的民樂、交響樂、合唱很多,還有輪回樂隊制作的搖滾樂。無論是什麼樣的音樂形式,都體現出嶽飛的忠君愛國和英雄氣概,也格外襯托出他多年征戰卻受掣肘的惆悵心理,最終都落在空悲切。

©圖片來自網絡

在嶽飛離世前2年,我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出生在被金人統治的北方地區。他從小就不斷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遭受的屈辱與折磨,這使得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他在21歲就參加抗金起義,因其驚人的勇敢和果斷,得到朝廷任用,但他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讓他在官場上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

©圖片來自網絡

由輪回樂隊演繹過的《烽火揚州路》取材於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首詞並非激情澎湃、鬥志昂揚的豪放之文,而是沉鬱頓挫、悲壯蒼涼之作。文中有對孫仲謀、劉裕等前世英雄建功立業的敬佩,又有哀歎世無英雄、奸臣當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經英雄輩出的錦繡江山痛落敵手,中原人民淪為異國之奴,而又看不到收複故國的希望。

辛棄疾回憶起43年前參加北方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而今無論朝廷還是北方人民,早都安於現狀,恢複中原之心不再強烈。對比前輩們的豐功偉績,他又以廉頗自比,懷才卻不得施展、有壯志卻難以實現,悲涼之感、悵惘之情,溢於言表。

明朝軍歌

明朝之前,我國戰事要麼是各個諸侯國互掐、重組,要麼是中原政權抵禦邊疆少數民族侵擾。

到了14世紀初葉,鄰國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一些戰敗的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大肆武裝走私、搶劫燒殺,範圍橫掃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

到了明朝嘉慶帝年間,日本海盜團夥同浙江、福建等地歹人一起殺人搶劫,後來愈演愈烈,以至於數十處鄉村甚至城鎮都荒無人煙。明朝人就將這幫讓朝廷頭疼,矮小卻又靈活、凶狠的海盜稱為倭寇。

由於當地官僚和軍隊長期吃喝無憂,只會敲詐百姓,一旦聽說倭寇來襲,他們逃跑躲避得比貓狗還快。此時有多人向朝廷舉薦出身於軍人世家的戚繼光,他從小習武,像霍去病一樣,年紀輕輕就屢立戰功。

年輕的戚繼光滿懷報國之心,興沖沖奔赴浙江招募兵勇,打造出軍紀嚴明、兵器及戰法都有創新的戚家軍,歷經10年多,把浙江、福建等地倭寇或殺死或趕跑,解決了當地匪患,讓百姓回歸正常生產生活,讓城鎮恢複生氣。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不僅武藝高強,還發明、改造兵器,書法、作詩又不輸給文人©圖片來自網絡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家軍攻克橫嶼,時年34歲的戚繼光與全軍將士一同賞月,當時軍中無酒,戚將軍即席口述《凱歌》一首,教全軍將士一起唱歌,以歌代酒激勵士氣,有傳說這是我國第一首軍歌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沖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乾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且看戚將軍這首《凱歌》,真叫鼓舞軍心又接地氣,既談到保家衛國團結殺敵,又說到嚴肅軍紀賞罰分明。從這些文字中也可看出,戚家軍能夠大殺四方、建功立業,除了自己很爭氣,還有趕上了好時候:朝中有人支持軍制改革,又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鼎力支持和無私互助。相比之下,這些外部條件都是嶽飛和辛棄疾求之未得的。

少數民族

英雄史詩

《國家寶藏》中出現的《格薩爾》

在我國歷史進程中,少數民族也是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而我國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即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同樣也是記錄民族英雄帶領族人或是戰天鬥地,或是反抗壓迫、反抗奴役的故事。

蒙古族一直崇拜的江格爾約在13世紀誕生於蒙古族聚居地,有關他的傳說自17世紀隨著衛拉特蒙古各部的遷徙,也流傳於俄國、蒙古國的蒙古族中,成為跨國界偉大史詩。史詩《江格爾》講述了江格爾汗率12位雄獅大將、32位虎將、6000多名勇士征戰四方,降伏妖魔,建立沒有戰爭、疾病、饑餓,草原常青、牛羊遍野理想樂園的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

整部史詩由數十部作品獨立成篇、合成整體。其中最主要是講述結義故事、婚姻故事和征戰故事;其篇幅極長,以至於過去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誰要將《江格爾》唱完,誰就會立刻死掉。

演唱史詩《江格爾》的民間藝人被稱為“江格爾齊”;據說還沒人能把全部江格爾學會,更沒人能將江格爾全部唱完,能演唱70回江格爾的江格爾齊就被稱為“史詩的口袋”。

個人推薦安達組合在2015年推出的單曲《江格爾》,這是樂隊成員師從新疆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江格爾奇葉爾克西老人學習而來,對史詩《江格爾》中一個部分改編而得,首次加入呼麥及多聲部和聲,從陶布秀爾伴奏演唱的單一形式,改編成馬頭琴、陶布秀爾、冒頓潮爾以及蒙古鼓等多種樂器合作表演。這首從頭high到結束的單曲也成為安達組合每場演出保留曲目。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