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11
2022
上海交響樂團 如同一座冰山
外面的人只能看到海面上的繁榮盛景
卻忽視了海面下複雜的樂團管理
以及永不停歇的創新步伐
亞洲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
在今年迎接了 140歲生日
上海交響樂團發展至今
如上海法租界的梧桐樹一般優雅伸展
更有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胸襟
我們在仍有暖陽的秋日
於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辦公室采訪了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
壹
不只是出國巡演
上交要有創新和變化
編輯:剛剛結束了歐洲的巡演,能否與我們聊聊這次的巡演契機呢?
周平:上交的巡演一直做的不少,世界各地也都踏足比較多了。但由於樂團不停地在發展, 巡演的模式也在改變中。最早的時候,樂團出去巡演,好像只要是「出國了也就可以了」,沒有一定要追求什麼樣的高度或是立意點。
後來我們開始注意: 能不能到那些主要的音樂廳,以及重要的地方去演奏呢?這需要慢慢推進,逐步發展並進入到國外音樂廳的樂季裏。
這是從2009年開的變化,當時餘隆總監上任後,我們做了第一個北美的巡演, 進入了各個音樂廳的主要樂季裏,和我們合作的經紀公司也有了更大的拓展,跟世界其他頂尖樂團並列。
我們做了統計,進入重要音樂廳的樂季之後, 上座率非常高, 演出真正的打入了音樂廳的核心觀眾群,這些是真正關注樂季演出的觀眾,而 上座率也達到95%以上。
隨著國際合作的增多,並涉足越來越多地方,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就是如何 增加影響力。後來我們想到了音樂節,音樂節主要是在夏季, 而我們團的開季一般是在秋天九月份時,夏季就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出國巡演時間點。
2017年我們巡演了四個地方, 每一個地方都是中國的樂團第一次去。包括首次去到琉森音樂節,還有漢堡的易北愛樂音樂廳。那時是 易北愛樂音樂廳開季的第一年。他們的音樂廳非常熱門,排期也很緊張,但是仍然極力配合上交的巡演日期,讓我們非常感動。
組織大的音樂節巡演非常不容易,任何一個部分出現變動,都會造成整個行程的改變。2017年巡演結束之後,我們認為還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因此繼續奔著這個目標前進,做了2019年的世界巡演:從美國的狼阱表演藝術中心、拉維尼亞音樂節到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從瑞士的琉森音樂節、奧地利的格拉芬內格音樂節,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夏季音樂節”系列,還有首度亮相的英國BBC逍遙音樂節。
明年,我們有一個更不同的規劃。我們不是到各個城市去巡演,而是選擇待在巴黎大概三周的時間。隨著巡演經驗越來越多,我們繼續追求不同的變化。歌劇《卡門》當年的世界首演是在巴黎的喜歌劇院,這次他們也打算將《卡門》作為開季演出。
編輯:我記得上交2019/20樂季的閉幕就是卡門的音樂會版?
對的,而 在巴黎喜歌劇院的演出,將會用上交的樂隊。一樣由餘隆指揮,包括某些獨唱的角色也會在我們閉幕式中演出。明年六月底在上海演完音樂會版本,九月底十月初在巴黎喜歌劇院開季。
貳
「忘記我在上交待了多久了。」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編輯:接任團長已經五年,您覺得最大的變化在那裏?
我在這個樂團已經待了十九年了,記得曾經有人問我;「你是什麼時候當上副團長的?」我當時一下子就沒回答出來, 我在上交待的時間太長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接觸過。
我其實是一個喜歡有變化的人,所以也很高興有上交這個舞台,給我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同樣的,我也給上交帶來了許多變化。
後來慢慢的有了 媒體和市場部門,到現在合並成為 品牌部。另外還有教育、信息部門。信息部門是2012年在我的建議之下籌建的,那時因為我們在2014年要搬過到上交現址了,我覺得應該要做一個 信息化的准備。此外像是 教育組也發展的很好,是我們最大的一個版塊。
我覺得上交跟我滿契合的一點就是:雖然我進來很久了,但是 上交的團隊一直是比較年輕有活力的,大家也比較有創造力、有激情。 我常常說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也是我在工作中奉行的准則。上交除了自身悠久的歷史,平台也非常大,也給上交更好的發展空間。
作為一個樂團,擁有自己的樂隊、音樂廳、國際比賽、音樂節、教育系統(上海樂隊學院)還有博物館,其實這裏面任何一個版塊拿出來,都能是一個獨立機構。但是我們就是要把這麼多資源和版塊集中起來做,這樣才能更好的輻射出上交的 國際化和職業化。現在大家也看到了,上交在這兩方面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 餘隆總監的國際視野給到上交的指引,我們兩個互相配合的非常好,我們都喜歡往創新的方向去走。
編輯:上交的樂季規劃,也是一直比較領先的。
像我現在後面牆上掛著的,是我個人所經歷的所有樂季海報。 每個樂季都有自己的主題:譬如說打開樂器之門等等。當時我們的運營就是從這樣開始摸索的,直到後來開始出現 「概念」,上交的樂季有非常明確的藝術理念。
從樂季主視覺設計、到音樂廳的視覺呈現,背後其實都有故事。像是今年我給到的要求就是: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強調「有機古典」,希望這次在視覺上也能有所呈現。
這次樂季的主視覺,你仔細看,會發現 這個百頁窗的形狀,其實就是上交音樂廳的外觀,這就是一個巧思。
我不喜歡那種特別具象的展現,
希望能留給大家一個思考的空間。
今年我們也淘汰了幾個版本。那幾個版本雖然也都很漂亮,但是 現在這個版本卻是最有深意的。
上交近幾年的節目策劃,結合了音樂廳和樂季的設計都很有特點,在國際上的認可也非常高。最重要的是:不管是樂季還是夏季音樂節, 節目呈現都非常有「當代感」。像是夏季音樂節我們都會有個「靈感來源」,這個或許不一定是必要的,但是有了,就更能傳達音樂節的意義。
上交一直十分重視視覺和概念的呈現,包括我們開季之後的大廳,用 3000多個氣球點亮了名為“燈”的藝術裝置,見證了上交140年的歷史。
編輯:然後大家每年都期待:上交今年又要做什麼?
周平:是的,這就叫做 「痛並快樂著」。 上交在各方面就是不停的在追求創新,雖然過程當中我們的作法也被許多人拷貝模仿,甚至全部抄襲過去。為此我們的團隊也會感到沮喪:絞盡腦汁創新、歷經多次失敗,別人一抄就抄走了。但是我跟我的團隊說:是的,這就我們跟別人的不同,上交就是一直在一個先驅的位置,永遠要去開發創新。
「交響樂團」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形式,
但是在我來看,歷經幾百年的發展,
在當代社會中是不會消亡的。
其實 生活中一直都有交響樂團的存在,譬如說電影配樂、電玩遊戲,其實大家無意之中都在聽交響音樂,只是不一定是到音樂廳裏面去聽。就像是錄音,從唱片到隨身聽,到現在的流媒體,其實都只是 「介質」上面發生了變化,但本質是不變的,但是也因為如此,傳統的東西需要不斷的創新去運營,去因應現代社會,這也是藝術的活力來源。
許多人都會羨慕上交的資源,但是這些都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同時也意味更多的工作、更多事情要去補足。因為只要有人去工作,你就勢必會有成本的產生,而我們這個產業並不是一個掙錢的產業。像是小提琴比賽、夏季音樂節, 這些都不是能帶來收入的,而是需要你去大量投入的,這點或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
參
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成立
要敢於「照鏡子」
編輯:「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於幾個月前成立,和我們談談樂團的管理吧。
周平:其實我們這個行業在管理方面講的比較少,行業內部也比較不透明,我這次在交響樂團聯盟白皮書中也提到這個部分。我覺得要做好樂團管理,不透明往往就意味著不願意照鏡子,同時也阻礙自己看到機構的真正情況。
我接任團長的五年裏有兩大點改變: 一是創新,二是管理。管理就是去尋求一個通用化,文化產業雖然不是一般企業,但是許多道理是相通的,也不要因此去規避數據的積累分析,我自己也經歷過「文化產業的數據怎麼量化?」的疑問階段,但事實證明是可以的。
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職位: 「上海質量管理協會」的副會長,我是其中唯一一個文化行業背景的人,並且是女性。上交也算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吧!先是拿到區和市的質量獎提名,後來又拿到了上海市的金獎。
其實許多管理道理都是相通的, 雖然說ISO(國際標准化組織)體系並不能直接應用到樂團的管理當中,但是完全能作為借鑒。ISO體系也跟 著時代變化,從原本完全是的工廠生產管理,現在已經演變成叫做「卓越質量體系」,上個月發布的最新版ISO,也強調文化在企業中的作用。
這次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推出了 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白皮書,中間歷經各種波折:有可能有人不願意給你真正的數據、或者是數據是不正確的、甚至一開始就沒有系統化的去蒐集數據,所以是真的拿不出數據。
我之所以這麼有熱情的、不辭辛苦的去統計這些數據,花費精力人力,最後是希望免費分享給我們的樂團聯盟成員。以後我也希望更進一步,每兩年更新一次。許多樂團一開始有些排斥,就是怕我們來個排名,但是我們不排名,排名能說明什麼呢?了解自身、了解其他樂團、了解國內樂團情況,這個,才是有意義的。
這個就是我的創新:我願意去做那些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情。或許這些價值其他人沒有辦法馬上體會到,甚至很排斥,但是一定要有個開始。
肆
觀眾培養是「中藥」
花了十年,我們才走到這裏
整個改革其實是一個 「逆循環到正循環」的過程。逆循環就是:演出賣不了票→掙不了錢→發不了工資→做節目的成本無法負擔,開支越來越大。為了要發出工資,只好去外面找更多商業演出活動,但這會讓員工更忙,演出質量也不好,員工會因此覺得沒有價值。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人員也就留不住了。
「觀眾培養」也是其中的一環,音樂會是一種經驗消費,是演完就沒有了,因此做宣傳的會在一直「趕緊宣傳,氣還沒透過來,有要趕緊接著宣傳下一場了」的狀態裏。
音樂會不管聽懂或是聽不懂,質量是都能感覺出來的。為什麼我們要有品牌中心?就是因為我們要跟那些複制我們模式的人做出區別。
怎麼讓觀眾知道你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第一個既是質量掌控,第二就是品牌。當觀眾知道「我要買這個牌子,這個牌子好。」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像我們的「音樂地圖課堂」,即便是個公益的品牌項目,你仍舊要拿出好的質量, 不能忽悠觀眾,否則他們以後就不來了。
編輯:每次上交的樂季開票,也都是樂迷圈的一件大事。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一本精美的樂季手冊,翻翻冊子看到的是一場接一場的音樂會,但是後面的運作是非常龐大的,牽涉許多的管理運營。
上交當初是在沒有自己音樂廳的情況之下,就開始做 預售票的。一開始的預售票是純手工的,那時沒有信息化系統,演出的批文也不一定能拿的到,沒有批文就無法賣票,其實 那個時候是沒有演出票的,只能給到觀眾一本「本票」,等到出了票,會員再拿本票來換真正的演出票。
我們的會員真的是 從個位數開始累積的,是從無到有做出來的。根據研究,國外樂團一般會員預售票的情況,比較好的能站到票房的40%-60%,而 上交在去年已經做到61.3%了。
去年我們因為有很大牌爆款音樂家,票房好是可以預期的。因此我原本對今年的心理預期比較低,沒想到今年達到了65%,第一個100萬,在開票8分鐘的時候就產生了。
這就是你真正的觀眾,
不管有沒有爆款,他們都要來。
伍
留出思考的空間
傳統的東西需要不斷的創創新運營
編輯: 上交和DG合作的第一張新唱片 《Gateways》於近日入選2020 ICMA國際古典音樂大獎提名,該獎項被譽為古典音樂節的奧斯卡,是全球最重要的古典音樂獎項之一。跟我們聊聊今年《Gateways》吧!
周平:這是我們第一次跟DG合作,發現其實滿好玩的, 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整個過程也給我們的思考留了許多空間,我們一起探討,一起發揮創意。從前期的曲目選擇、錄制、到照片怎麼拍等等。封面最後用了一張餘隆總監跟自行車的照片,是非常新鮮的視覺沖擊。其實當初我們偏愛的是另外一張照片,也十分有DG的風格,但德方卻想要選擇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封面。
因為是第一次跟DG合作,我們會想說整體風要往他們原有的感覺上面靠。但是 DG身為一個傳統的唱片品牌,他們想要的,恰巧是創新的、之前沒有用過的東西。
現在的封面是餘隆和自行車,遠方可以看到外白渡橋,整個畫面很簡潔,這種含意需要事後慢慢的去回味。而跟DG工作,也真的是印證了:你越要跟專業的公司合作,你越能學到東西。
文化機構不是快餐,出來的東西,
應該還是稍稍要留出一些思考的空間。
專欄作者
王鬱婷(Ann),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管理與文化行政碩士,曾前往國內外藝術節報道,目前致力於國內外藝術管理行業觀察。
更多橄欖原創采訪
(點擊人名查看文章)
作曲家
(2)
指揮家
| | | | 莫洛 | |
| 西本智實 | |
鋼琴家
郎朗 (1) | | 郎朗(2) | |
| 吳牧野 || 宋思衡 | 薛穎佳
| 路易 | 杜芒 | | |
|張昊辰 (2)| 鮑釋賢 | 徐洪 |
音樂教育
||周希希 | 趙陽明天(1) | 朱思遙 | 夏昕 |
||賈然 | | 楊培 |
室內樂演奏家
小提琴家
| | | |
大提琴家
| 謝芝瑩 |
其他音樂家
民樂藝術家
| 湯雲理 | 劉樂 |
學者&樂評人
| | || | 焦元溥 |
音樂廳&樂團
鋼琴比賽
導演
戲曲藝術家
| | |
舞蹈家
聲樂藝術家
| | |
演員/音樂劇演員/音樂劇鍵盤手
其他舞台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