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08
2022
▲ 傳說中的獨弦小提琴
▲ 黃色那根就是G弦
我們都知道,小提琴有四根弦,除了給初級學者練習用的特定曲目外,大部分音樂會曲目都要用到四根弦,但有些炫技曲,偏偏要求演奏者只用一根G弦!
為什麼偏偏是G弦呢?一方面, G弦相對來說最不好駕馭;另一方面它聲音飽滿洪亮,既能發出厚重濃鬱的低音,也能奏出輕巧明亮的泛音 ,非常戲劇化 ,在抒情段落能發出歌唱般的音色。
G弦演奏時, 音准是一大問題,音調的高低起伏都由一根弦展現,因此手指需要在高低把位間頻繁跑動。
把位越高,音與音之間在指板上的距離越窄,音准越難保證。
在拉G弦的高把位時,左手大拇指要別扭地托著琴頸,揉弦更加困難,沒有控制好很容易發出枯澀嘶啞的聲音。
小提琴的四根弦裏,G弦最粗也最不敏感,在控制音色的變化時, 對揉弦和運弓技術要求更高。
關於只用一根G弦演奏的奇妙魅力, 海涅曾在《佛羅倫薩之夜》中有過生動的描寫:
「只見帕格尼尼不動聲色的又把提琴夾在下巴底下,將弓往上一搭,便奏出來了另外一種奇妙的旋律;它不再奔放熱烈,而是平穩淳厚,慢慢的在空中回蕩開去,猶如大教堂中的管風琴一般莊嚴、雄渾.」
01
>>> 關於帕格尼尼的3個傳說<<<
有人說獨弦演奏的首創者是克萊門特,據記載他在1806年首演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那場著名音樂會上,用一根弦拉了一首奏鳴曲。
但如今大多數人相信,帕格尼尼才是G弦獨奏真正的首創者。關於他與 這種特殊炫技方式的起源, 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 說法較為普遍:在一場獨奏會上,帕格尼尼的前三根琴弦依次崩斷了,於是在僅剩的G弦上使出渾身解數,以超凡技巧驚豔全場。
第二種說法頗為詭異:他殺死了不忠的情人,用她的腸子做成了G弦(制作工藝比較複雜)。
據說,這根弦的音色異常瑰麗迷人,帕格尼尼鋃鐺入獄期間,這根琴弦給他帶來了無盡的靈感。
第三種說法是:1907年,他創作了一首《愛情場景》,演奏時去掉了中間兩根弦,用厚重深沉的G弦 和明亮輕快的E弦表現男女熱戀的情景。
演出結束,拿破侖的妹妹問他能否只用一根弦演奏。幾周後,他便創作了那首著名的《拿破侖奏鳴曲》。
▼ 後人根據傳說創作的《愛情場景》
02
>>> 帕格尼尼的4首名作<<<
帕格尼尼生前創作過大量G弦獨奏作品,但如今大部分手稿已被他銷毀,流傳下來的極少,《摩西主題變奏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摩西主題幻想曲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M.S.23
▲ 摩西主題幻想曲 | Antal Zalai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藝術深受當時的 意大利美聲歌劇影響,羅西尼是他一生的摯友。
這首《摩西主題幻想曲》的主題旋律取自羅西尼歌劇《摩西在埃及》中的一段詠歎調「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引子部分猶如歌劇輪唱,小提琴在G弦上以低音、高音、泛音依次吟唱出一段抒情旋律。接著運用了滑音、連跳弓等多種手法奏出帶有諧謔意味的主題。
第一變奏是一連串如山澗溪流般歡快奔湧的十六分音符;第二變奏有著進行曲風格,以泛音收尾;第三變奏模仿二重唱風格,兩種音色如影相隨,在激蕩熱烈的尾聲中結束。
拿破侖奏鳴曲
Sonata Napoleone M.S.5
▼ 拿破侖奏鳴曲 | 阿卡多
帕格尼尼曾經是拿破侖妹妹的禦用宮廷樂師,這首作品 是 史載第一首只用G弦演奏的曲子, 為慶祝拿破侖命名日而作,據說首演時轟動了整個歐洲樂壇。
樂隊莊嚴威武的前奏,宛如君王駕臨,小提琴奏出 一首深情的詠歎調。接著獨奏與樂隊依次奏出宮廷舞蹈般華麗歡快的樂段,並緊跟著一段精靈群舞般活潑的變奏。
小提琴以月光般輕盈透薄的泛音與醇厚的低音交替,模仿男女二重唱般奏出開頭的詠歎調,在一段熱烈的變奏後恢弘結束。
瑪麗·路易絲奏鳴曲
Sonata Maria LuisaM.S.79
▼ 瑪麗·路易絲奏鳴曲 | 阿卡多
在拿破侖與第一任妻子約瑟芬離婚後,為了鞏固法蘭西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關系,他於1810年3月迎娶了 第二任妻子瑪麗·路易絲。
這一年,帕格尼尼為新任的法蘭西帝國皇後創作了這首用G弦演奏的《瑪麗·路易絲奏鳴曲》。
這首作品的風格、結構甚至每個部分使用的演奏技法都與之前的《拿破侖奏鳴曲》高度相似。
壯麗而感傷的奏鳴曲
Maestosa Sonata sentimentale M.S.51
▼ 壯麗而感傷的奏鳴曲 | 阿卡多
這首創作於1828年的《壯麗而傷感的奏鳴曲》相比之下較為冷門,但論其美妙精湛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帕格尼尼的任何一部作品。
開場像一首歌劇序曲一樣,樂隊奏出充滿緊張感的動機,接著小提琴如訴說般奏出一段氣息悠長的旋律,情緒愈發激動,引出一段由泛音和低音交替的二重唱。
樂曲的後半部分是一首華麗的變奏曲,由主題,三段變奏和主題再現構成,主題旋律源自 海頓創作的《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它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的國歌。
▼ 海頓 《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主題
除了上述四首外,帕格尼尼為G弦而作的 流傳下來的曲子,還有一首以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選段「不要再做有情郎」為主題創作的 《軍隊奏鳴曲》,以及《三首詠歎調變奏曲》。
此外,帕格尼尼的許多變奏曲中,都會有專門用G弦演奏的抒情段落。
▲ 亞倫·羅桑修訂的《 三首詠歎調變奏曲》
03
>>> 維尼亞夫斯基的「祈禱」<<<
繼帕格尼尼之後,曾有過一陣子用G弦演奏的風潮,那些作品如今已被人遺忘了。在炫技功能之外,G弦的歌唱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維尼亞夫斯基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祈禱」,全靠一根G弦吟唱。在樂隊的深情鋪敘下,小提琴如聖詠般唱出一個純潔、傷感、高貴的旋律。
弦樂隊閃爍顫抖的震音和長笛的銀輝中,這個風霜高潔的旋律讓人仿佛有種置身天國的幻覺,然後在一片寧靜祥和之中消散褪去。
▲ Fedor Rudin
維尼亞夫斯基一生創作過兩部小提琴協奏曲,《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上演頻率極高的傑作。
相比之下,他17歲時創作並題獻給腓特烈·威廉四世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較為冷門,但也不乏吉特裏斯、拉賓、沙漢姆、宓多裏、威克斯等名家的演繹版本。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旋律極美,但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極高,遠超他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這也許是造成它長久以來被束之高閣的重要原因。
▼ 維尼亞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沙漢姆
G弦音色低沉偏暗,濃鬱深沉,特別適合表現那種朦朧的、充滿虔誠與敬畏的、具有沉思意味的抒情樂段。
譬如,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開頭那雨霧蒙蒙般的憂鬱情緒:
▼ 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還有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開頭,那猶如歷經漫長人生苦旅之後驀然回首的平靜回憶:
▼ 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以及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開頭,那如同北歐冰山般壯麗蕭瑟的詠歎:
▼ 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曲》第二樂章
再比如海菲茨改編的《乘著歌聲的翅膀》中,那種從內心深處洋溢出來的幸福感:
▼ 海菲茨改編版《乘著歌聲的翅膀》
04
>>> G弦上的詠歎調 <<<
▲ August Wilhelmj
說到只用一根弦演奏的小提琴曲,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G弦上的詠歎調》。
這首作品原本是 巴赫的《第三樂隊組曲》第二樂章,是一首有著宗教禮贊風格的「詠歎調」,寧靜悠遠,包蘊著無限的虔誠與聖潔。
▼ 巴赫《第三樂隊組曲》詠歎調 | 馬裏納
十九世紀的小提琴家 August Wilhelmj將這個神聖的旋律移植到小提琴上,只用G弦演奏,成為了如今廣為流傳的《G弦上的詠歎調》。
但當今的小提琴家為了演奏方便,大多不會真的僅用一根弦演奏。下面這個米爾斯坦的演奏版本,是少數只用G弦演奏的錄音。
▼ 米爾斯坦演奏《G弦上的詠歎調》
有一些經典的小提琴練習曲,專門訓練G弦演奏技巧,其中不乏具有藝術性的、旋律優美的作品,比如馬紮斯練習曲第35首《G弦之歌》:
▼ 馬紮斯《G弦之歌》
05
>>> G弦上的吉普賽風情 <<<
瓦克斯曼《卡門幻想曲》片段 | Antal Zalai
也許你對美籍德裔作曲家弗朗茨·瓦克斯曼並不熟悉,但你一定知道由他配樂的《日落大道》、《蝴蝶夢》和《後窗》等經典影片。他曾兩度摘得奧斯卡獎。
在小提琴大師海菲茲的誠邀下,他創作了這部炫彩驚豔的《卡門幻想曲》。雖與薩拉薩蒂的名作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就演奏技術和華麗程度而言,瓦克斯曼的這首更勝一籌!
▼ 瓦克斯曼《卡門幻想曲》| 海菲茨
這首作品中有一段非常震撼的G弦演奏,取自《卡門》第三幕中的「紙牌之歌」。卡門用紙牌占卜預見了自己將死的噩耗,她以絕望而傲視命運的姿態唱出了這首悲歌。
瓦克斯曼將「紙牌之歌」安排在兩首熱烈的舞曲之間,作為對比的慢樂章,充分施展出了小提琴在G弦上的歌唱性,以其醇厚蒼勁的音色模仿次女高音,深沉濃烈,催人淚下!
▼ 卡拉斯演唱《紙牌之歌》
在許多吉普賽風格的作品中,常以音量充沛、磅礴有力G弦演奏先聲奪人。譬如聖·桑《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的開頭,一種強悍而富有野性的力量感迎耳襲來:
▼ 聖·桑《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還有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和拉威爾的《茨岡》的開頭,大大闊斧的G弦演奏,悲壯雄渾,蕩氣回腸:
▼ 流浪者之歌、茨岡 | 穆特
雖然,完全用一根弦演奏的小提琴作品並不多,但「G弦演奏」早已被作曲家們視為一種獨特的炫技手法,有意識地融入到他們的不朽傑作之中了。
點擊鏈接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