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華】綿竹密友綿竹酒,陪伴蘇東坡寫下《赤壁賦》‖馮再光


4月
03
2022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綿竹密友綿竹酒陪伴蘇東坡寫下《赤壁賦》

馮再光

北宋時期,綿竹釀酒工藝愈加成熟,所釀之酒也不再是單一的“劍南燒春”,“蜜酒”“鵝黃”頻繁出現在詩人筆下。而蘇東坡與綿竹道士楊世昌的故事,也成為中國詩酒文化史上的一段美談。

蘇東坡與楊世昌寄情詩酒

貶謫黃州“東坡”之名是這樣誕生的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此時的蘇軾名義上是黃州團練副使,實則並無實權,並且行動也不能隨意,稱之謫居。這是蘇軾人生最低穀的一段時期。

元豐三年(1080)大年初一,蘇軾和長子蘇邁在禦史台差人押解下從京城出發,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於在二月初一到達湖北黃州。

蘇軾不可能有官舍棲身,只好借住在山裏舊廟一間破屋裏。這廟便是後來因蘇軾一闋《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而聞名的“定惠院”。

不久,蘇軾全家人都到了黃州。精神雖得慰藉,生活卻更加艱難。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廟裏一間破屋根本容納不下,蘇軾四處打聽,急於尋找另外的棲身之所。後來,他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廢棄的驛站“臨皋亭”,此處靠近滔滔長江,因年久失修,地面潮濕,房頂漏雨,但一家人畢竟安頓了下來。

元豐四年(1081),一個叫馬正卿的人追隨蘇軾來到黃州。他向黃州太守請求“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意思是,希望官府能劃一塊無主的地給蘇軾耕種。不久,徐君猷上任黃州太守,他欽慕蘇軾的曠世之才,更同情蘇軾的遭遇,就把黃州城東緩坡上一塊營防廢棄地劃給了蘇軾。

蘇東坡畫像

這“東坡”是營房舊址,四處亂石,雜草叢生,蛇鼠出沒,一片荒涼。但蘇軾也十分知足,他帶領全家老小清除瓦礫,刈割荊棘,終於開墾出五十畝田地來。一家人在“東坡”上種糧食、蔬菜、瓜果,還栽植了奇花異木。蘇軾嘗到了開荒種地的艱辛,從中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在朋友們的大力幫助下,他在東坡地頭建成了五間草屋。落成之日,恰好天降瑞雪,蘇軾非常興奮,居然在草堂壁間畫滿了雪花,將屋子命名為“雪堂”,還寫了一篇《雪堂記》記述此事。

後來,他用“東坡”這片土地之名作了自己的字號,“東坡”二字從此名載千秋。

好友來訪還有聞香銷魂的綿竹“蜜酒”

元豐五年(1082)春,綿竹武都山道士楊世昌雲遊廬山,然後轉道向黃州而去。他除攜帶雲遊時必要之物外,還特意帶上了幾壺自己釀制的蜜酒,一路上風餐露宿,吃盡苦頭,終於在是年五月中旬到達黃州,見到了老朋友蘇軾。

楊世昌,字子京,祖籍綿竹,在武都山嚴仙觀修道,後成為掌門人。他是北宋著名道學家、畫家、鼓琴家,單是一幅“崆峒問道圖”,就被後世稱為五代以來唯一一張著名道士畫,藝術水平極高,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楊世昌《崆峒問道圖》

卻說楊世昌到達黃州那天已近黃昏,天上正下著雨。楊世昌在黃州“東坡”與蘇軾相見時,一身已經濕透。

蘇軾見楊世昌到來,十分高興,速將老友迎進屋內,拿出自己的衣服叫楊世昌換上。楊世昌也不再拘禮,換上衣服後便求蘇軾升火,將換下的衣服烤乾再穿。蘇軾隨即叫家人找出火盆在柴房內升起火來。

兩人圍火坐定,一陣寒暄過後,蘇軾吩咐家眷弄些好菜,要與老友好好喝一杯。楊世昌看到處於人生低穀的蘇軾不僅貧困潦倒,氣色也不好,心中忐忑不安。深諳醫道養生的楊世昌,自然知道蘇軾因蒙受冤屈,已致心身俱傷。對此鬱結於心、 困頓於情之症,必須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痛、醫之於無事之前。然而,現在他只得先想法安慰一下老友。

楊世昌將隨身帶來的幾壺蜜酒擺上木桌,然後打開一壺遞給蘇軾,說:“這是我精釀的蜜酒,正待蘇學士品鑒。”

蘇軾一聽,喜上眉梢。他早就聽說楊世昌多才多藝,還是一位高明的釀酒專家,精通道家養生健體之理,但從未見識過他釀的“道酒”。蘇軾在道觀曾為居士,早知《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而道家對於酒,更看重其養生保健功效。今天得以品嘗,正當一醉,於是叫家人快拿碗來,還向楊世昌苦笑說“家貧無盞,以碗代之”。

家人還未拿來碗筷,菜也還未上桌,蘇軾便迫不及待從楊世昌手中接過酒壺。品嘗之後,一捋胡須,閉目而語:“其色明釅,濃淡適宜,聞香銷魂,回味無窮。”

見蘇學士進入怡然自得之境界,楊世昌哈哈大笑,趁著蘇軾的興致,一邊把酒倒於碗中,一邊講道:“此酒由糧食、蜂蜜、草藥、鮮花、果皮等釀造而成。”然後,端起碗與蘇軾一飲而盡,繼續說道:“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而此酒功效可安神慰心,強健其身。”

蘇軾頓悟,接話而雲:“身心康健,方可治世。”

兩人相視一笑,再次舉碗對飲。不知不覺菜已涼透,兩人卻還在談古論今,寄情詩酒,毫無倦怠之意。直到雄雞高鳴,方才發現晨曦破曉,於是皆帶著醉意合衣倒在木床抵足而眠。

醉遊赤壁千古名篇道盡世間事

是年七月十六,蘇軾約楊世昌泛舟赤壁。楊世昌很高興,他提著在天慶觀自釀的蜜酒,又帶了少許食肴,與蘇軾直奔江邊黃州赤壁。此山色呈赭赤,因其陡峭如壁而得名。又因赤壁磯頭橫亙在大江之中,狀若懸鼻,亦名赤鼻山。漢代桑欽早將其載入《水經》之中。

這天傍晚,夜空朗朗,月華傾瀉。時值夏日將盡、秋意漸至之時節,月白風清,江平浪靜。在這個靜謐安寧而又舒適的江上之夜,兩人談興正濃。東坡頻頻為好友斟酒,也不忘借機贊蜜酒名不虛傳,說這段時間飲此酒後,“尤感精神大振。”

說到這裏,他舉盞向好友致謝:“子京,在我落魄之時,你卻千裏迢迢來黃州看我,還為我釀制蜜酒,陪我談天說地,一泄鬱氣。今生能結識子京,乃我之大幸也!”

楊世昌慌忙說道:“子瞻如此說來,讓我既感幸運又感慚愧。所謂幸,是與子瞻結為知己;所謂愧,則是來得太晚,這酒你嘗得太遲,太遲!”

楊世昌話畢,兩人開懷大笑,碰盞而飲。旋即,二人又扯起史書之典,古賢逸事。

須臾,蘇軾斜倚船邊,扣舷而歌。楊世昌隨著東坡的歌聲吹起洞簫,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蘇軾仰望星空,時而隨洞簫之曲輕吟,時而陷入沉思。

片刻,他坐起身來,問楊世昌:“子京,此調為何如此淒涼?”

明 • 仇英《赤壁圖》(局部)

楊世昌放下洞簫,答曰:“此時此景,忽然憶起曹孟德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無論曹操還是周瑜,世上多少英雄,都如小小塵埃,最終被滔滔長江淹沒。我哀歎人生之短暫,羨慕長江之無窮啊!因此,借助簫聲把自己的心裏話寄托在悲涼的秋風之中……”

楊世昌的感歎,讓蘇軾思緒萬千。他站起身來,時而西望夏口,時而東望武昌,在悲涼的簫聲中,在蜜酒的醉意下,頓生“飄飄乎如一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感,悟出了“貶謫須忘卻,人生須重振”之哲理。天地萬物,各有其主,自己一分一毫也無法獲取,唯有江上的清風和夜空的明月長存。臨風,可聞其聲音;賞月,便見其色彩。愉快地享受青山綠水和清風明月,便不必擔憂生命短暫,更用不著羨慕江水的永恒!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給自然,盡情地去享受自然,其實也是永恒的擁有。

想到這,他文思如泉湧,寫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賦》。

幾天後,蘇軾又與楊世昌江邊觀浪,論古談今。回到家中,又乘暢飲之興,揮毫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大學者傅藻後來在《東坡紀年錄》記載:“元豐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歲,(七月)既望,泛舟於赤壁之下,作《赤壁賦》,又懷古,作《念奴嬌》”。

“一詞二賦”神思所至皆為赤壁

關於蘇軾所寫赤壁是否乃周瑜破曹之處,歷來有多種說法。其中,“蒲圻縣西北”說、“嘉魚縣東北”說、“武昌西南赤磯山”說,皆有其理,因為都有史書記載。以東坡的博學卓識,絕不會將自己所遊之處當作歷史上真正的赤壁。然而,作為文豪,他從黃州赤壁聯想到歷史上龍爭虎鬥之遺跡,於是,在蕩氣回腸之時借物抒懷、托物言志。這一切,正反映了蘇軾放蕩不羈的性格與超絕非凡的想象力。蘇軾在《念奴嬌》一詞中,以“人道是”三字,將自己借黃州赤壁懷古作了巧妙說明,並暗示所寫黃州赤壁非歷史上真正的周郎赤壁。

那麼,蘇軾和楊世昌這次遊的赤壁在哪裏呢?明弘治時所編的《黃州府志》記錄得很明白:“雞窩湖,東坡一遊赤壁也”。南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也記述說:“赤壁磯,在州治之北,東坡作《赤壁賦》,謂為周瑜破曹操處。”磯窩湖(又名雞窩湖)與長江相連,為一大回灣,其灣水流平緩,遠離江中激浪。

蘇東坡遊赤壁

時隔三個月,蘇軾又在楊世昌、潘大臨陪同下夜遊赤壁。潘大臨在詩壇頗有名氣,北宋詩僧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湖北黃州人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穀(黃庭堅)尤喜之。”

這次三人的赤壁之遊,蘇軾事後在給楊世昌的信中提到:“十月十五日夜,與楊道士泛舟赤壁。”

他們遊覽的地點不是五個月前的磯窩湖一帶,而是赤壁磯南面的第一個磯頭。此磯險峻,氣勢與磯窩湖一帶千差萬別。且看東坡後賦之句:“東流有聲,斷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康熙末年,黃州知府郭朝祚因十分敬仰蘇軾,始將此磯頭冠以“東坡”二字,勒石於赤壁之上,成為今日之“東坡赤壁”。

卻說蘇、潘詩興大發,吟哦不斷。楊世昌以洞簫為他們吟詩伴奏。觥籌交錯之間,東坡詩賦靈感再次應運而生,第二天,他就又寫下了一篇千古名賦——《後赤壁賦》。

秘方贈友“蜜酒歌”千古流傳

“一詞二賦”不僅是蘇東坡文學創作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文學的輝煌之作。就其創作原因,後世名賢認為,除了東坡自身有極高天賦外,道士楊世昌在東坡人生最低穀之時,以兩次長時陪伴,共研易經,才使東坡如雪壓之松,意氣高昂。當然,促成東坡“一詞二賦”的,也有蜜酒的功勞。如果沒有摯友楊世昌和蜜酒,“一詞二賦”或許就是另一種意境了。

卻說年底將近,楊世昌前來向蘇軾辭行。東坡將楊世昌送至長亭外,別愁頓生。楊世昌從懷中摸出一幅白綾,雙手遞與東坡。蘇軾接過一看,不禁喜上眉梢,原來上面記述的正是楊世昌多年精心研制的釀酒秘方。

蘇軾感慨萬端,說道:“知我者,莫如四川武都山嚴仙觀楊道士矣。”

楊世昌笑道:“先生豪飲,天下誰人不知?子瞻與我千裏之遙,今後若按此方釀之,隨時可得佳釀!”言畢,兩人拱手道別。

楊世昌走後,蘇東坡按方釀制,果得上佳蜜酒。蘇軾興奮之餘,不勝感激。為答謝楊世昌,他特地作了一首歌行體詩,名曰“蜜酒歌”作為回贈:

真珠為漿玉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甕自生香,蜂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

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瓶不須撥。

百錢一鬥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

君不見南園采花蜂似雨,天教釀酒醉先生。

先生年來窮到骨,問人乞米何曾得。

世間萬事真悠悠,蜜蜂大勝監河侯。

寫完《蜜酒歌》,蘇軾又加了詩前的小序:“西蜀道士楊世昌,善作蜜酒,絕醇釅,餘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遺之。”他將詩稿書於白綾之上,命人快馬送至綿竹武都山嚴仙觀。酒中千古事,由來兩心知。

來源:《德陽日報》(2022年1月12日第8版)

作者:馮再光(中華辭賦社、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德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