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30
2022
在紐約波西米亞國家音樂廳,一名表演者在舞台上穿戴著VR設備,現場的觀眾可以通過大屏幕感知到表演者的視角,從其視角去感受虛擬世界,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重疊互動,使時空不斷延伸交錯,生成一種獨特的體驗。
這種別開生面的音樂表演形式,正是由美國國際室內樂團創始人馮大猷創造的,近日,在接受瀟湘晨報專訪時,馮大猷談及了這種給予觀眾更多音樂沉浸感的表演方式,“我想讓更多人以一個更具創新、更具想象力的方式去感受古典音樂,古典音樂也可以在現代流行。”在馮大猷看來,指揮早已不局限於藝術技巧的表達,“指揮是靈魂、是橋梁,要拉近觀眾和樂團間的距離,更要突破常規表演方式的局限,拓展古典音樂表演的邊界。”
化身橋梁,指揮家就是一支樂隊的靈魂
馮大猷出生於中國香港,在星海大學就讀預科後考上了茱莉亞音樂學院,在國外求學期間他師從指揮名家,很快就走上了指揮的道路,並憑借極具個人特色的指揮風格,成為了樂團的靈魂人物,“我認為指揮不僅是局限於藝術技巧的角色,更是一個樂團的靈魂,要憑借高遠的信仰與卓越的個人魅力,化作連接頂級樂手們的橋梁。”除了連接好樂手,馮大猷也一直致力於拉近觀眾和樂團間的距離,在2019年“藝術人生”音樂會上,他邀請觀眾坐在管弦樂團之間,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音樂魅力。
“在音樂表演中,指揮家既要當好編劇,又要當好導演,需要把編排好的每個細節具體呈現出來,這種對音樂的詮釋,非常考驗指揮家個人的藝術功底。”馮大猷重視平常的每一次練習,他把每次練習都當作正式的指揮,“我常常在獨自練習時幻想面前有五十個人,通過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將作曲者的感情與意念傳遞給樂手,讓音符帶著時空的記憶向觀眾席流去。”
突破局限,拓展古典音樂表演邊界
“為了讓觀眾身臨其境,‘看見’音樂,再加上當時VR技術十分流行,我就想可不可以把VR(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音樂會上”,2017年,馮大猷舉辦了一場名為“新大陸·新音樂”的音樂會,在音樂會上他融合了VR技術,使音樂變得可視、可感。馮大猷的創意吸引了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林冠羽,他特意從英國趕來紐約,配合著一起完成了這場演出。
馮大猷說,自己期望通過新的嘗試以突破以往表演形式的局限,從而拓展古典音樂表演的邊界。他曾經舉辦閣樓系列音樂會,通過指揮將音樂和建築融合,實現音樂與建築的精神連接。“我堅信建築與音樂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不管是在紐約第五大道美國黃金時代的建築物,還是在世界首富的宅邸,我在選曲時往往會選擇與建築同時代的作品,通過自己的表演使建築和音樂實現融合”。
並非高不可攀,古典音樂也可以流行
“古典音樂也可以流行”,這是馮大猷一直以來的看法,他不斷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創新,以求更貼合觀眾的心理和時代的發展,但創新就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挑戰,“比如2019年的‘藝術人生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打破了舞台與觀眾的距離,但無疑也會影響木質演奏廳的聲音流動與共振,需要我們在演出時保持最極致的專注,所幸我們最終的演出還是非常成功的。”
致力於古典音樂的推廣,馮大猷也得到了同行的贊賞,著名樂團大都會歌劇院中提琴首席米蘭·米列薩夫列維奇就感歎說,馮大猷創新性的表演讓他收獲了“對音樂革新最震驚的一次體驗”。被譽為“藝術界的七大奇跡之一”的瑪莎·葛蘭姆舞團也向馮大猷拋出了橄欖枝,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首席舞蹈家辛穎認為,“馮大猷的想象力和專業素養是符合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需求的,由他來擔任聖誕舞劇的現場指揮一職,可以讓傳統舞劇煥發新的活力。”馮大猷一直覺得古典樂離大眾並不遠,在它盛行的年代裏,它就是當時人們的娛樂方式,只是隨著時間變遷,它變得越來越高不可攀,有了各種限制與門檻。馮大猷表示,“作為一個藝術家,我要讓更多的人明白,古典樂並不需要他們坐得很筆直,或者有那麼多條條框框限制,它可以流行起來,可以成為我們生活的伴奏曲。”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實習生劉悅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