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郎 滿族人喜歡的玩具卻沒有冠名滿族遺產


3月
28
2022

撰稿:大奇

滿族有很多具有滿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滿族人自身對其保護力度不夠和滿族人的民族意識薄弱,致使很多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冠名滿族,比如之前提到的桓仁滿族自治縣申報的非遺盤炕技藝,就沒有冠名“滿族盤炕技藝”,北京蘆村少林會也沒有命名為“北京蘆村滿族少林會”。而兄弟民族的回族服飾、朝鮮族洞簫音樂、蒙古族綽爾、瑤族猴鼓舞、苗族跳花節、塔塔爾族撒班節、朝鮮族花甲禮、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族馬頭琴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土家族打溜子、朝鮮族農樂舞、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維吾爾醫藥(維藥傳統炮制技藝、木尼孜其·木斯力湯藥制作技藝、食物療法、庫西台法)、瑤族金鑼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命名為“某民族某項目”的格式,以體現民族特色,這原本是非遺申報的慣例,但顯然滿族人不重視這些。

北京面人郎是北京滿族人喜歡的一種玩具,是北京滿族鈕鈷祿氏家族掌握的一種民俗技藝。北京面人郎這一民間面塑藝術由郎紹安所創,他曾跟從滿族面人大王趙闊明(面人趙)學藝,後形成自己的面塑藝術風格。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郎紹安練就了眼明手快、“看得准,拿得穩”的捏塑絕技,其作品手法簡潔,造型准確,形態逼真,裝飾洗練,在北京面塑藝術中獨樹一幟。

面人郎藝術題材面廣,注重表現現實生活,對三百六十行的情形和各種老北京民俗都有生動的反映。在民間傳承發展的面人藝術寄托著廣大民眾的審美情懷和生活理想,為中國民間歷史、習俗和藝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現在,面人郎已經傳承四代,但是並沒有以北京滿族面人或北京滿族面人郎的招牌出現。其實,很多滿族人不注重體現滿族藝術的民族屬性,說起來,這是一種遺憾與缺失,需要更多人去宣傳與宣揚滿族特色才是明智之舉。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