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27
2022
他,
曾經在音樂界最高學府
茱莉亞音樂學院
攻讀碩士
他,竟然還在
耶魯大學攻讀
計算機和電子工程 學位
不僅如此
他還攜眾多音樂大咖
打造了一套堪稱國內權威
音樂類普及課程
《耳邊的鋼琴音樂史》
點擊文字了解詳情
↑↑↑點擊查看大圖
橄欖小編這次
采訪到了
音樂與AI智能領域的
領軍人物
▼
-童心-
“樂星人”音樂教育平台創始人
美國耶魯大學謝菲爾德工程
傑出學者獎
紐約州長獎獲得者
美國國家榮譽協會成員
Kismo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成員
中國“天鵝計劃領軍人才”
他的獨奏音樂會足跡曾遍布歐、亞、美三大洲。他獲得過包括伍德米爾、芝加哥、辛辛那提世界鋼琴大賽在內的多個國際鋼琴比賽的大獎,也曾進入了華沙肖邦鋼琴大賽的決賽圈。他演奏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破例獲得了茱莉亞音樂學院年度最佳音樂會大獎,演出實況錄音在紐約古典電台循環播放。
在音樂之餘,他還曾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電子工程及計算機系,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機器人,並獲得耶魯大學謝菲爾德工程傑出學者獎、紐約州特別頒發的“傑出學術獎”以及州長“傑出人才獎”。他的多項科技發明專利也曾被《人民日報》報道,並獲得了“天鵝計劃領軍人才”稱號等。
童心 老師的采訪
乾貨滿滿
絕對是 不可多得 的
學琴良藥哦~
趕緊進入我們的采訪吧!
1
Part one
求學經歷
Q1
據說您是鋼琴家中最擅長AI的,AI領域中最擅長彈鋼琴的,那麼您為什麼會選擇這兩個專業呢?這兩個專業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嗎?
從茱莉亞轉到耶魯人工智能專業
我小時候跟大多數國內學琴的男孩兒都差不多,比較愛玩兒,同時,我也有一位愛藝術,希望自己學琴的媽媽,所以小時候學琴是在父母的逼迫下,打罵中成長起來的。(
家長該如何陪練?了解孩子的心理才是關鍵
)
▼茱莉亞音樂學院
後來,我到了茱莉亞音樂學院附中,基本上都是在學琴,到了茱莉亞附中的時候,也是順風順水,還拿了許多茱莉亞的獎。在學校也開始有一些小名氣了。
但是,我當時茱莉亞的老師,卻看到了我的一絲危機。我當時可能有一點野,藝術上可能開始有一些分裂,他跟我說,我如果繼續這個樣子練四年的本科,可能整個人都會廢掉。所以他當時建議我去考一所綜合性的大學。
我一聽其實很開心,因為我可以明目張膽的做一些別的東西。我比較迷戀數學和編程,那個時候在美國,還拿了很多奧數方面的一些獎。所以當時就很興奮的報考了耶魯大學的人工智能和哲學專業,不過可惜的是哲學沒有成功。人工智能專業堅持下來了。
發現身份認知的撕裂
在大學期間,是完全離開音樂來學習的,當時最大的問題是身份認知的撕裂。因為當時在我們這個系,跟純理工科的同學相比的話,會有一些不同,會有一些藝術和美學上的沖動,甚至說有種文青和在音樂表達上的傲嬌。比如說當時在耶魯的時候有一個人工智能作曲的實驗室,當時我的導師也有推薦我去那裏去做研究。
但我心裏想,一幫理工男,去搞機器作曲,他們懂得什麼是音樂嗎?音樂裏的這種感動是不能用算法和規則去捕捉到,所以我當時就拒絕了去這樣一個實驗室。所以在整個大學期間,我是有些抗拒把音樂和計算機科學結合在一起,這是一方面。
另一個方面,當時要說自己是一名音樂家的話,覺得自己對於音樂的理解上面還是比較淺層的年少輕狂的階段。
你要我當時認認真真去講,為什麼機器無法表達音樂的靈感,為什麼音樂裏有超乎決定主義的東西。我當時還沒有能力去解釋出來。當時在哲學課上面准備寫一篇論文,就是音樂裏面的創作靈感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用任何因果理論或者規則這些來解釋的。
▼耶魯大學
但這樣的論文呢,寫著寫著就發現自己寫不下去,自己根本沒有把音樂這個問題想透,我就發現,我在音樂和理工科方面都還有很多難以調和的分裂。這個分裂的原因就是我覺得是自己在音樂的認識上還太皮毛。所以對我來說,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還要調和自己的身份認知,讀兩個跨越的專業就會是一個必然的歷程。
音樂與數學的關系
很多人說音樂可能是很感性的東西,但是至少從西方的音樂的一些培養來說,他們其實是把它當做一個邏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在西方的認識中,音樂甚至是數學的一種顯性形式,有很邏輯很理性的一面。
它裏面有很多名詞,是從天文學和數學概念來的。所以音樂裏面有一個規則對抗創意,邏輯對抗感性的沖突。內斂和自我表達的二元對立在,這個其實是音樂裏面很重要的一點,這也是作曲家們在藝術創作的時候捕捉的一些火花。
而在計算機科學裏面同樣有這樣的東西,計算機科學或者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其實不完全是所謂碼農的概念,你真的希望在這上面做出些東西,也是需要創意的結合,用感性的創意,去突破一些原始的規則。
有時候,我們會說某個人代碼寫的很好,會說你寫的像詩一樣。正確性是一部分,像詩一樣,像美就是藝術性,這就是你是否已經超越了一個碼農的這個階段,是否進入了計算機科學,這兩個專業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
Q2
作為一個鋼琴家,除了磨煉自己的演奏技術,還需要做些什麼提升自己呢?
作為一個音樂家來說,傅聰和趙曉生老師都說了一句我很贊同的話,做音樂或者說做鋼琴演奏,首先需要做一個人。
因為音樂是一種表達,表達你對這個世界的觀察,首先第一點,你是否對於這個世界有深刻的敏銳的觀察,你的視野是否開闊。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所以平時的話我會去讀很多書,去了解其他的領域,只有這樣子的話,才能夠洞察到世界不同的角度。
▼日本岡山直島美術館
像莎士比亞的文學,你都沒有讀過,或者是一些繪畫,你都從來沒有看過,或者是你都不知道物理到底是什麼東西,化學講的是一些什麼東西,那藝術就會變得非常的慘淡,你也很難跟來自社會不同背景的聽眾產生深度共鳴。對於我來說接觸更多的領域,接觸更多的人,跟他們聊天,去看更多的書,去更多的地方是一個必修的功課。
Q3
您曾經的求學經歷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的,或者這些求學經歷帶給您的演奏和教學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三位影響他一生的老師
-趙曉生-
有三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這三位老師都是中國老師。第一位老師是我小時候和中學的老師,我小時候在東方鋼琴學校學鋼琴,我的老師是上海音樂學院的趙曉生教授。對於我來說,他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重新認識了鋼琴演奏藝術的範疇。
趙老師告訴我的是鋼琴之外有很大的世界,用鋼琴去表達那樣一些豐富的世界,比如鋼琴家要懂各方面的東西,所以他給了我一個對於鋼琴演奏藝術的全新的認知。(讓鋼琴耍起太極?來聽聽趙曉生的創作戳文字了解:《耳邊的鋼琴史》第170期內容)讓我知道怎麼樣去彈鋼琴。這個東西等於是沖破了一層繭,有了他的幫助,才能進入後來的茱莉亞音樂附中,這是第一層的幫助。
-傅聰老師-
第二位老師是傅聰老師,當時我已經是在茱莉亞學了很多了,已經碩士讀完了,但這時候我可能急需一個突破。他告訴我的是如何讀譜,這個聽上去是一個基礎的事情,但是傅聰老師的藝術觀下,讀譜其實是一個非常深刻的事情,你如何透過一個抽象的樂譜能夠理解樂曲背後的意思,理解作曲家的意思。
就是要你用一個作曲家的思維重新去理解這個曲子。這個對於我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認知。在瓶頸階段的時候,理解如何去讀譜,如何理解鋼琴背後的東西,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但昭義老師-
第三位老師是但昭義老師,他教會了我認識基礎。技巧的重要性,和什麼是一些基礎的練習的方法。我以前容易天馬行空,但是從基本功來說,包括每個音色的打磨,細活這一方面,我是稍微欠缺一點的。後來,但昭義老師雖然沒有教很久,但是他在這方面給了我很多啟發和認知。(但昭義老師傾力推薦《耳邊的鋼琴音樂史》! 戳文字了解詳情)
2
Part two
關於兒童鋼琴教學
Q4
您認為小朋友幾歲開始學鋼琴比較合適?在學琴之前,應該做一些什麼准備?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說的話,我會對家長說5歲半比較合適。我指的是孩子上琴學技術的年齡,學音樂本身,可以早很多開始。
-第一步,培養音樂內心-
在我自己看來,學琴其實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路徑和步驟。如果家長把順序混亂了。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厭學的情緒,進展慢等等這樣一些問題,具體是什麼樣的一個順序呢?我覺得大概是這樣子。
首先,鋼琴演奏的技術技巧是用來表達音樂想象和內心思想的,學鋼琴本身也只是為了學音樂。彈會鋼琴本身並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應該是說我用鋼琴這個樂器去做音樂。
所以第一步應該是培養內心對音樂的認知,換句話說,第一步應該是培養音樂內心,這個部分如果做好做充分了,就算這個小孩日後沒有走音樂專業,也能夠成為一個,很有音樂品味,內心豐富的人。一般這一步從胎教的時候就可以做的,聽不同的音樂,聽不同的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做一些熏陶。包括學習怎麼樣去表達音樂的想法。
-第二步,培養音樂感知-
第二步是什麼?有了音樂內心,第二步其實是要培養音樂感知,讓自己的身體能夠敏感的感受到音樂。比方說,節奏韻律的感知,對不同音色的感知,身體各個部位在音樂中的協調,包括認譜子,這些都是身體層面的對於音樂的感知。
這一步,如果可以把基礎打好,那這個孩子以後學任何一種樂器,包括聲樂,舞蹈,都是會發現很容易,以後學什麼都事半功倍。通常來說,第二步,就是培養孩子的音樂感知,是在孩子2歲的時期開始。
-第三步,學習演奏技巧-
第二步過後,這個孩子身心,心理的條件也更成熟的時候,也就是5歲多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上琴,我們就可以加入一些器樂的演奏技巧上的訓練。這已經是第三步了。
所以如果把這三步做一個比喻的話,我有時候會把這個過程想象成一顆大樹,有樹根、樹乾、樹冠。你遠遠的看,一般大家注意到的就是樹葉有多麼繁茂,甚至很多人看到上面還開了很多很好看的花。這是大家能夠注意到的,是鋼琴家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個部分,也是大家最想要的部分。
但是,你要支撐一個很大的樹冠,你必須有一個很粗壯的樹乾,而且,要成為一顆森林裏最靚麗的一顆樹,你的樹乾就要比其他所有的樹要高,所以樹乾就是我們說的第二步,音樂感知這個部分。所以這個部分你必須要比別人更粗壯,更高,你才能夠超脫出來。當然到最後,要保證這棵樹可以抵抗風暴,還是要看這棵樹有多少深厚的樹根,樹根越深厚,才能夠給上層提供更多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說的音樂內心的部分。
而現在的情況是,我發現很多問題就是,很多人學鋼琴的方式是先想看到樹冠,快速成長,就是上面部分他們想看到最快的成長。最好呢,很快他們還希望這個樹能夠開一些花。下面都不管,直接就要這個樹冠。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拔苗助長的情況。
後果就是,孩子是經不起任何的挫折和磨難的,成長速度也很容易遇到瓶頸,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琴童學著,學著就不願意練琴。彈到一定的地步,就很難再突破自己的藝術表現力。
有些家長也問我,可不可以樹冠、樹乾、樹根同時生長?孩子可不可以邊練技術,邊增長藝術感知。這個理論上是可以的,我想到一種叫小葉榕的樹。
它的樹根可以從空中這樣掉下來,懸空的往下長,但是這種懸空的部分,也是依附在一個主乾上,而且這種懸空的部分存活也是一個概率的問題,那麼類比到學琴,就是你得保證你有一個很厲害的老師,才可以支撐孩子的成長。同時,家長還得有一個心理准備,你這是在碰運氣。因為孩子在這方面成長多好,就是一個概率問題了。
家長要想清楚,你願不願意拿你孩子最寶貴的成長時間來做賭注,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問題。路徑會有一個先後順序,先長樹根,再長樹枝,然後再長樹冠。但是,到了後期階段,樂器的具體學習階段,你有了前面的步驟以後,這三個部分是可以共同成長的,也就是藝術修養和技術的並行發展。
Q5
現在中國應該是琴童最多的國家,幾年前就號稱3千萬琴童,但是從這個基數來看,優秀的琴童比例並不高,從當下的現狀來看,你覺得國內琴童最缺的是什麼?
其實中國也出了很好的鋼琴家,但是從比例上來說,咱們還是希望它有所提升。包括從培養大師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欠缺的。
這個方面我覺得其實是缺兩個很重要的東西。第一個缺的是想象力,第二個缺的就是聽覺的敏感。如果缺這兩個方面,那孩子在練琴的時候就會困惑。他會覺得一首曲子練了很久,但是老是彈不好。老師做了很多標注,讓他去模仿,但還是不理想。
問題很可能是在孩子的心中,可能就是音彈出來,不卡殼,就是一種完整的狀態了。他可能都沒有想象出,這個曲子可以是怎樣一個(音樂上)更加豐富的狀態,他腦子裏沒有這個概念,當他沒有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就不可能彈出很美妙的音樂。
老師經過很多年的訓練,他對這個曲子的認知,已經有一個標准了。但學生如果無法建立一種想象力的話,他就很難去突破。剛才提到的第二個限制孩子演奏水平提升的,是耳朵不夠敏感,孩子聽不出來自己彈得好壞,他感覺自己彈得很好,但其實還差得很遠。
很多孩子彈錯音,錯節奏,問題在於他自己聽不到自己的錯音和錯的節奏。練琴最核心的其實就是想象力加敏銳的聽覺。用想象力來給自己定目標,用聽覺來自我檢驗。這兩者都是很基礎的,缺一個你都很難有高的成就。
3
Part three
關於《耳邊的鋼琴史》
每天10分鐘
國內首款多維度、系統全面講述鋼琴起源發展、歷史軼事、名家名曲、彈奏進階的音頻讀物,儲望華、周廣仁、但昭義等大咖傾力推薦!
訂閱專欄,你會收獲
▼▼▼
①理清鋼琴發展的歷史脈絡
②理解不同類型鋼琴曲的奧妙
③走近鋼琴史上的大人物
④中國和鋼琴之間你不知道的秘密
⑤可能是最適合一線鋼琴老師的教輔
⑥琴童家長和樂迷修煉的必備知識
Q6
為什麼會想要制作鋼琴音樂史的課程,做這套課初衷是什麼?
-給更多國內琴童提供養料-
第一點,我在國外求學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音樂是一種文化,很多韻味的東西,是需要積累和傳承下來的。對於國內琴童呢,我覺得需要給他們一個土壤的,要給他們一些養料。所以,我就想,我們能不能把曲子或者是鋼琴音樂史的傳承給他講出來,但盡可能用一個比較輕松點的,故事的形式把它講出來。
但同時,我還是希望我們做這個東西,是一個乾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要有太多演繹的成分,不要有太多的野史和八卦在這裏面,雖然說,野史和八卦能吸引更多人,但是,野史和八卦常常會讓人產生矛盾甚至會產生困惑。
比方說,一些地方說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跟盲女、愛情有關。但當你真的仔細聽聽這首曲子,就會發現好像不是那種情緒。這時候你就會產生困惑,這首曲子到底是浪漫甜美的,還是喪鐘般的?這時候,這種看似幫助聽眾理解樂曲的故事,反而限制了想象力、造成了困惑。
-給老師豐富的談資-
第二點,我們接觸很多鋼琴老師,老師上課會抱怨說,不知道上課的時候講什麼?他們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所以我們就想,能不能給老師一些豐富的談資,去啟發學生。
-傳承中國文化-
第三點,是我們的中國作品這個版塊,我們希望讓在世的中國作曲家來講一講自己的作品。以前很少有人系統地去收集這些寶貴的資料。我就想自己貢獻一份力量,把這種傳承記錄下來。
Q7
制作這套課程的過程中,您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比方說找資料,怎麼用音頻的方式把這些東西寫出來。但尤其難的是中國作曲家這個版塊。這個部分,我們要去協調各位作曲家的時間和精力,一是他們很忙,有些年紀也比較大了。
甚至像黃虎威這樣的老師,我們還在等他寫稿的過程中,老師就不幸去世了。我們的阻力也是很大,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能力更強的人來參與到這樣的事情上來。
最後,感謝《耳邊的鋼琴史》的主撰稿人雷司令、丸子、講述人總監王松老師及各位講述人老師,音頻後期制作人松子老師,感謝卞萌教授及各位給與我們支持的撰稿老師和作曲家們。
小編寄語
希望有更多的琴童和家長們認識到,學習藝術,學習音樂其實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千萬不能拔苗助長。
多聽多看,多練習,才能最終修成正果!感謝童心老師在百忙之中能夠接受橄欖的采訪。
橄欖教育專欄作者
西柚| 上海音樂學院
音樂學專業
更多橄欖原創采訪
(點擊人名查看文章)
舞台藝術家
| | ||
作曲家
||| (2)
指揮家
| | | | | |
| ||
鋼琴家
郎朗(1)| | | | ||
|| || | |
| | | | |
| 牛牛(張勝量) | 謝亞雙子| 黃翔 | 孔嘉寧 | 劉驥 |
音樂教育
|| 周希希| 趙陽明天| | |
| || |
||| |
室內樂演奏家
吳淑婷 |
小提琴家
| | | |
大提琴家
| | |
聲樂藝術家
| | | |
其他音樂家
安德烈斯·奧登薩默|朱宗慶| 趙晨曦|
民樂藝術家
趙聰| 馮滿天| 湯雲理| 劉樂|
學者&樂評人
錢世錦| 林宏鳴| 王勇|楊燕迪| 顧超| 焦元溥|
郭樹薈 |
音樂廳&樂團
| | |
鋼琴比賽
白玉蘭鋼琴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