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

9月
25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朱彤香


國學智慧生活

心學
耐心,能事半功倍
古人云: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面對諸多不快,需要的是過人的「耐心」。
為人處世中,或語言衝撞,或言辭衝突,或見解差異,或親疏遠近,或厚此薄彼等等。
這些均可用「耐心」的功夫一一化解!
做事沒耐心之人,很難成功;唯有不厭其煩者,才能成大器!
心學專家王陽明就是不厭其煩的成大器者!
01
耐心,能事半功倍
王陽明在求道之時主張「欲速則不達」,他認為一個人若是急於求成,那麼反而忽略了很多細節,學到的也僅僅是皮毛而已。
古時候有一位富家公子,想要學習馬術,一來他超有錢,二來他對賽馬之時很感興趣,於是拜了一位師父專心學習馬術。沒多久他已基本掌握了騎馬的技巧,並且能獨立馳騁了。
有一天他向老師發出挑戰,想要比試一番,為此還特意買了上好的駿馬,從比賽一開始這位富家公子就想奪冠,於是不停地催趕馬兒,本以為自己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穩操勝券。但老師的馬兒反而跑得更快,最終折桂。
公子很納悶,請教老師馬術的秘訣。老師說:「賽馬不能只看表面的技術,只有達到人馬合一的狀態時,才能贏得冠軍。
還有一點是因為你心裡太想贏我了,一切準備就緒要奪冠,反而讓自己跟馬兒配合不好,導致彼此的潛力被壓制,無法發揮出來。」
當我們定好一個目標時,必須將自己調整到一個十分放鬆的狀態,這樣才能將內心的潛能激發出來,更好地實現目標。此外還要培養過人的耐心,專注於某一件事,這樣做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02
耐心,能變為智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被強大的壓力逼迫時,他能夠迅速學到某種技能,而且掌握的很好。
但是可笑的是,他無法做到舉一反三,稍微有點變化,他就被影響到了。很明顯他在那個壓力下學到的技能並不是自願的,從而無法掌握到事情的精髓之處。
心理學家針對這樣的情況給予說明:
當人類在學習某一技能的時候,大腦被反覆刺激,就形成一種的「思維模式」。
若他沒有被壓力所驅使,那麼自願通過學習而形成的「思維模式」就比較靈活,在很多事情上都能運用自如,將所學與現實融會貫通,這也便是我們所說的「智慧」了。
一旦他被某一動機驅使逼迫去學習,那麼形成的「思維模式」就比較固定,或許只能運用在這件事上,稍微變動一下就無法應對自如了。
03
耐心,能成就自我
王陽明在學習兵法的時候就很明了地闡述了這個「思維模式」。
自古以來,兵法都比較高深,大部分人連看都看不懂,更別說在生活中運用自如了。
那為何二十六歲才研習兵法的王陽明,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頓悟這門精深的學問呢?
就因為他達到了「此心不動,隨機而行」的境界。面對險境,他能淡定自若,從不自亂陣腳,並且精準地找出適合的兵法來化險為夷。他的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令人佩服!
王陽明對兵法的研究不只是看懂,更是要融會貫通。據說他在宴請賓客的時候還要將杯碗排列成陣形來演習兵法,可以說他已經如痴如醉,走火入魔了。
他對兵法的研究不是刻意的,而是在日常中隨時隨地就能演習。日復一日,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他便成為了兵法的專家。
王陽明認為那些兵法的精髓絕不在死板的書上,而是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要與心相融合。不斷學習磨練之後,兵法知識也就爛熟於心,融入到骨子裡,滲透到血液中了。
一旦有需要就能隨時拿出來用,這才是真正的「高人」!
戰國時期的趙括確實也研究兵法了,但是他死記硬背的只是形成一種模式,並沒有完全理解兵法的精髓,遇到突發情況,他無法隨機應變,因此僅僅是在「紙上談兵」而已。
實際上不只是學習、求道、騎馬、鑽研兵法需要耐心,任何事情沒了耐心還指望能做成嗎?
沈從文曾說:「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去卻很遠,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
生活中的浮躁和焦急在所難免,能撫平這些毛躁的,往往就是你的那一點耐心。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有人嘲笑老奶奶的執著,但也有人敬佩老奶奶的耐心。
實際上磨針只是一個隱喻,一種象徵。它代表所有需要我們耐心堅持的小事、大事。它可能是一項工作、可能是一次交談、可能是一場戀愛、也可能是一場人生。
而耐心,卻是我們一輩子都需要堅持的修行!

延伸閱讀

臥室衣櫃早就不用買了真的太聰明了

全家福C位不算啥

買什麼老字號品牌的特產合適?

都了解清楚了沒

第一中將內幕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