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字法

9月
21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吳白靜


悅心國際書畫村
書法傳承千年,無數書法大家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傳世作品,也有無數書法愛好者們紛紛去臨摹學習傳世作品。然而經過無數的練習,臨摹,發現了,無論什麼字體,無論書法怎麼變都不過是這三個理兒罷了。
一、筆法之理
執筆虛寬且活焉,全身力氣注毫端。勿塗勿掃成於寫,有按有提有方圓。千古中鋒神至上,八方使轉意為先。求形求質毋飄滑,講法講規講自然。筆法之理有兩個方面,一是執筆之理,二是運筆之理。執筆之理在勢法之理之中,運筆之理主要有逆起、回收,中鋒用筆及提按使轉等。
勢法是講書寫的姿勢和握筆的方法。不論是身法,站、坐、蹲,還是腕法,枕、提、懸,還是指法,二指、撮管、撥鐙、五指法。這些法的產生,基本都是約定俗成的。其勢法之理就是一條,一切都是根據人體生理條件為便於運筆和發力而定的。如執筆法,一般都用「五指執筆法」
擫、押、鉤、格、抵,就是根據人的手有五個指頭及其生理條件而產生的,說白了,就是執筆中的五個指頭的分工。各幹什麼,各擔任什麼任務,使得筆在手中便於運轉,便於發力,便於書寫,寫出所需求之美的書法藝術來。擫:用大拇指上節端按捺住筆管;押:用食指第一節端壓住筆管,使之與大拇指之力齊等抗衡,捏住筆桿,並能搓轉其管;鉤:用中指上節端鉤住筆管,能使筆管朝內(下)運動;格:用無名指指端緊貼筆管,頂住中指向內(下)的鉤力,使其筆管能向外(上)運動;抵:用小指抵住無名指,起其輔助作用。這樣,五指分工明確、合理,在運筆過程中各司其職,五指合力使得筆桿在手中能上下左右運動自如。我的說法是能使筆管在手中既能「自轉」,在手中左右轉動;又能「公轉」,在紙上能上下左右自由使轉運動。
逆起回收,藏鋒之理。體現著中國人一種傳統的含蓄之美。在書法技法中有句名言,「無往不復,無垂不收」,此謂「八字真言」。為何要「逆起」?為何要「回收」?實質這是一種「折回運動」。一是力學原理所至。如向上拋物,則要先下(蓄力)然後向上拋(發力);又如打拳,要先縮(蓄力)然後向外伸打(發力);再如轉身,右轉,須先左然後右,左轉,要先右然後左。只有這樣,才會有力量;二是中國人的傳統性格修養所至。中國人講究含蓄、持重,而禁忌鋒芒畢露,火氣過勝。含蓄的性格,必然是含蓄的審美觀念。逆起回收的用筆,帶來了「藏頭護尾」的含蓄之美。
在寫的過程中為何要提、要按呢?一是轉折調鋒的需要。轉折時要將筆提起來,調鋒後再按下去而行筆。否則筆鋒就調轉不過來,保持不了中鋒行筆;二是逆起回收的需要。橫畫逆起時,筆鋒先向左入紙後即折轉筆鋒下按而後向右行筆,橫畫回收時,先提筆,然後下按回鋒收筆。不提不按是無法做到「逆起回收」的;三是行筆中「一波三折」的需要。這個「一波三折」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特徵,也是中國書法富有節奏、韻律感的特徵。如詩的起、承、轉、合,從文字內容到平仄格律都是「一波三折」。歌曲也是如此,詞也好、曲也好,都是「一波三折」的。在書法方面,這個「一波三折」在美學意義上,從一點一畫到一字,從一字一行到一篇,都體現著這個封閉世界內部的循環往復活生生的形象,尤其在運筆之中,有提有按有韻律就美不可言,無提無按無節奏就無美可言。
以上講的是筆法之理。在運筆的技法之中,一要準確,即基本運筆動作要準確;二要有力,即運筆要有力度;三要流暢,即運筆要自然,不矯揉造作;四要生動,即富有變化,富有韻味。
二、字法之理
字體如人品亦同,整齊對稱且均衡。右伸左縮風神美,外放中收趣味濃。點畫呼應情切切,穿插避就暖融融。下松上緊黃金律,心正書精一脈承。字法之理可從一個字的上與下、左與右、內與外、筆畫與筆畫之間、整個形體五個方面來探討。
上緊下松,建築透視之理。體現了一種崇高之美。上緊下松,這是一個結字原則,諸如「高」、「青」、「集」等,都要上部寫得緊,下部寫得松,再如「三」字,三橫的長短不一,上短下長,疏密不一,要上密下疏。這種上緊下松的原則,是借鑑於中國古建築寶塔的一種形式美,顯示出一種重心平穩之美感;二是從透視角度上講,上緊下松顯示出一種高大雄壯之美,猶如你站在一棟十層以上的樓房之前,仰望其樓,就是上緊下松的感覺,給人一種崇高之美感。
斂右伸,欹側之理。顯示一種動態之美。左右對稱是求得平衡最簡單的方法,但是過於對稱即會處於單調、呆板,所以,字不可寫得過於對稱。猶如人照相一樣,正面像呆板,不好看,沒什麼美感可言,故一般都喜歡照側面象。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造型要表現出運動,才有生命。」同理,寫字要寫成一種欹側式,以顯示出一種動態,才生動、有生命。
為什麼又要左斂右伸的側面呢?因為人們看東西,總有一種自左而右依次掃視的習性。字,左斂右伸,即是向左的側式,這就使得與觀賞人的視力正面相迎的局面。要知道,沒有以背面迎客的不禮之儀。諸如「來」、「求」、 「表」等,寫得左斂右伸欹側式,顯示一種動態之美。
內聚外展,平衡對稱之理。顯示出一种放射之美。古人云:「中宮收斂,外畫伸展」、「八面拱心」。當今許多人練字就採用了「米字格」、「九宮格」、「回宮格」,也說明字的中心和外圍點畫分布是不等的,這種「中聚外展」是漢字結構的一種傾向。這種傾向顯示出一種平衡對稱之理,一种放射之美。
對稱、平衡是人們視覺對美的一種追求。視覺研究表明:人的大腦視皮層區,相當於一個物理力場,其中所包含的力的分布,總是趨向一種最規則、最對稱、最簡化的結構,由此達到視覺平衡。漢字這種內聚外展的結構,正符合人的視覺平衡要求,且又有一种放射性之美。清代包世臣說:「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為字之中宮。然中宮有在實畫,有在虛白,必審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於格內之中宮,然後以字之頭目手足分布於旁之八宮,則隨其長短虛實,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包世臣的話,很明白,字和人一樣,五臟六腑居於身軀之中心,頭手足由軀體向外伸展。諸如「米」、「大」、「江」等,有的筆畫由字心向外發射,有的筆畫又由外向字心聚合,這種雙向運動,顯示出一种放射性之美,猶如人的眼睛一樣,炯炯有神,光華四射。

點畫呼應,筆順之理。表現出一種情感之美。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畫,則為「筆順」。筆順是人們根據生理條件,根據字的筆畫、字的結構等,通過長時期實踐而總結出來的一種程序,這種程序是約定俗成的,也可說是隨寫的時序而產生的。如果你要問個究竟,那你就從下往上、從右到左去寫字,看是否順手。寫字,只能是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外後內。筆順筆順,以「順」為要訣。寫起來順手、順暢,看起來順眼、順心。
為什麼看起來「順眼」?因為「筆順」就造成了一種「筆勢」,如寫「美」、「人」、「心」等,從第一筆到第二筆,從第二筆到第三筆,一筆接一筆,其中就有一種「筆勢」,這種「筆勢」就有一種「你呼我應」的情感。如你叫我不應,要麼就是耳聾,要麼就是無情。所以說,點畫呼應,有一種情感之美。
三、章法之理
成篇結字意為先,虛實相生出自然。密不透風疏跑馬,權衡黑白要周全。相承起復中和美,變化參差氣脈連。印置篇中紅一點,墨花滿紙似雲煙。
書法有三要素,筆法、字法、章法;章法也有三要素,文、款、印。在這裡只講包括三要素在內的整體布白,不談文、款、印的具體規則。章法的基本原則要求,我認為是:虛實相生,相承起復,參差變化三個方面。
實相生,辨證之理。顯示出中國傳統藝術的中和之美。在章法布白上有一句名言:「計白當黑」。有字處為黑,無字處為白。但有墨處是字,無墨處也是字。換句話說,有字處為實,無字處為虛,黑處為實,白處為虛。這種黑與白、實與虛、密與疏、濃與淡等等都是一對對矛盾。如何按審美觀點處理好這些矛盾,安排好文、款、印,經營好黑與白,達到虛實相生,極為重要,這是章法布白的核心。如過於實,則臃腫笨拙,如過於虛,則輕浮乏力。只有虛實相生,辨證統一,才能體現中國人傳統審美觀念的中和之美。舒緩自若,清新雋逸。
相承起復,行氣之理。顯示出一種韻律之美。書法是隨時序而產生的,又是以空間形式而存在的。這種時序性有著連續性、不間斷性的特徵。在書法述語中稱之為「行氣」。前面講到的「筆順」,是基於生理條件,而且也是因寫的時序而產生的。「筆順」產生「筆勢」,點點畫畫,一筆接一筆,順時而出,順勢而出,有秩序、有節奏、有起伏、有徐疾、有輕重、有韻律,相承起復,形成了自然的流動之勢,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這種筆順筆勢,且與書寫者的心律和呼吸具有同步性。所以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定具有一種韻律之美,欣賞她,猶如聆聽一支動人的歌。書法,的確是無聲的音樂。
參差變化,藝術本質之理。顯示出一種生動之美。變化是一種普遍的自然規律,宇宙間的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著,有變化就有發展,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變」的歷史,學古變古,學法變法,單就草書就有「三變」,隸書變章草,楷書變今草,今草變狂草。善變者活,少變者呆,不變者死。古今不一法,千人不一體,這才是最高層次的書法藝術。書法是藝術,藝術是無法重複的。如可以重複,那就是美術字了。
我曾說,懷素成為「草聖」的秘訣是變古出新,有法無拘。再看王羲之,他擺脫章草隸意,確立行草新格局,而成為了「書聖」。他的代表作《蘭亭序》,也是突出了一個「變」字,筆法各式各樣,字體各具各形,全文五十四處有重複的字,可形態是多姿多彩,如二十個「之」字,七個「以」 、「不」字,都是筆法各異、結體不同,這也是《蘭亭序》最具魅力之處。有變化,書法藝術才生動,生動的書法藝術,才富於生命力。
書法藝術,志在求變,應萬變不離其宗。一不能脫離「漢字」,二不能脫離「筆」,三不能脫離「寫」,四不能脫離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五不能脫離藝術的本質—「美」,總之不能沒有「書法味」。

延伸閱讀

香爐照過來

為什麼得天下的不是日偽和國民黨?

蘋果8Plus第一

獨家,7個特色旅遊小鎮應接不暇

讓城市心跳更加平穩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