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到底為杭州帶來了什麼

11月
05
2019


分類:旅遊
作者:韓雁靜


一點資訊杭州

浙江在線-杭州頻道10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留)國慶長假進入尾聲,最新數據顯示:最受歡迎目的地的杭州,這7天共有1700萬人次湧入各大景點,包括杭州本地人在內。而某旅遊網站國內旅遊路線和景區搜索預定人氣熱度數據顯示,西湖排在第一。
15年前的10月1日,西湖景區實現24小時免費開放環湖公園,成為全國第一個免費開放的5A級風景區。
火爆的數據讓我們再次思考:走過15年,「西湖模式」到底帶來了什麼?改變了什麼?

這是人流洶湧的15年,帶來了人氣、帶來了美譽度、帶來了全新的導流思維。
西湖景區24小時免費開放環湖公園後,柳浪聞鶯、涌金公園、學士公園、長橋公園、花港觀魚、曲院風荷……相繼免收門票。
最初多數媒體將其簡單地歸結為「讓利於民」,然而人們很快發現,「讓利於民」帶來的一大紅利是急劇攀升的遊客量。有人將其歸結為「西湖模式」:不以旅遊作為直接贏利點,而是以旅遊業作為導流入口。
2002年國慶長假,西湖景區遊客接待量為200多萬人次。到2016年國慶長假,西湖景區接待遊客量達到437萬人次,杭州全市共接待遊客1578萬人次。這一數據,到今年10月7日為止,再次刷新為1700多萬人次。僅10月4日當天,宋城接待量就達到13.2萬人次,單日門票收入超過千萬元。
在西湖景區的帶動下,杭州走熱的不僅僅是一個湖,周邊縣市區旅遊產業也出現井噴效應。今年小長假第二天,淳安縣遊客就同比上漲33%,門票收入1052萬元,同比上漲30.05%。將人流轉化為旅遊收入。杭州的整個旅遊產業甚至服務業都因此受益。
「西湖模式」,從小處說,是經營景區的新理念、新方式。不受限於景區營收的小算盤,注重名氣提升、城市發展的大算盤。將景區變為城市產業鏈中的一粒紐扣,與周邊乃至整個城市協調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的格局。
從大處說,她以早期的「網際網路思維」而備受推崇。猶如淘寶,猶如今天的共享單車,免費試用,吸引大眾,留住人群,進而圍繞「人」做文章。
不可否認,當「西湖模式」誕生後,杭州更加具備打破常規的氣質,這座昔日的旅遊之城,已快速成長為享譽全球的「無現金之城」,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及美譽度。

這是充滿壓力和挑戰的15年,不斷提升細節、提升品質,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
遊客量從200萬人次到400多萬人次,再到全城的1700萬人次。當外人帶著艷羨的眼光對杭州不吝溢美之詞時,背後卻是這座城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承受的巨大壓力與挑戰。
一方面,景點雖然免費,但服務無法打折;另一方面,迅猛上漲的人流量,對於城市管理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曾有景區測算過,開放前一年門票收入是數百萬元,而開放後,僅每年維護費用可能達到上千萬元之巨。2009年,太子灣公園免費開放後遊客量激增,一度有人提出恢復收門票限制客流。
然而,杭州卻堅持「繼續免費」。2011年西湖申遺成功之後,杭州再次承諾:「依然會免費向遊客開放」。
「西湖模式」的可貴,在於它沒有僅僅沉浸在成功導流的喜悅中,而是不斷提升細節和品質,為城市服務的精細化轉型作出了有益探索。
比如,依託於手機信號對遊客的遊覽路徑做出預判,嚴厲打擊「黑導遊」,設立微笑亭,發動更多的群眾參與志願者服務;
比如,積極開發西溪濕地、運河、湘湖等新景點,包括淳安、桐廬、建德等地,不斷豐富旅遊內容,從外圍找突破口;
還有,向遊客免費發放饅頭,為遊客準備地圖、針線包、創可貼,免費供應涼茶和開水……
與美景相比,這些城市細節,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也贏得了遊客的一片點讚聲。
而今年國慶長假更令人關注的是,在去年國慶和今年五一被無數人詬病的「共享單車之亂」,這次終於「令行禁止」。禁行、約談、清運,屬地管理單位牽頭,「企業管理者+志願者」多管齊下,終於為遊客帶來了一個清爽的景區。
在致力開放西湖的過程中,在實現保護與利用並重的主題上,杭州從未停止腳步。她不斷在頂層制度設計和後續管理理念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努力實現「共建共享」。

辦法總比困難多,怕的是畏懼挑戰、止步不前。
當這樣的「西湖標準」從60平方公里的風景區放大至整個杭州,人們深切地感受到,杭州的好不僅在於美景和現代化,更在於這座城市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座「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世界名城,正漸行漸近。

延伸閱讀

高溫席捲的初夏|百讀不厭

北戴河忘了承德

難怪我家的葉子老發黃!

靜心湖心島

讀懂滄桑中華!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