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口水都沒流

4月
25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林麗青


談資
今天,《舌尖3》收官了。在萬眾期待下開播,在一片爭議中結束。豆瓣的評分跌破了5!
望穿秋水等了四年啊,竟然是這麼個結果。
不過,也不是全然沒想到。畢竟,有些東西,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
單說海報吧,《舌尖1》這幅「肉山水」一出來真的有被驚到,瘦肉為山,肥肉為水,一筷子夾住的不僅是中國的一蔬一肉,還是中國的江山湖海,靈動縹緲意境深遠。
第二季的海報,也有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烏雞的墨色如青山,扣肉的形狀似寶塔,蒸汽的狀態像雲霧,留白恰到好處,形神兼備,一眼入心。
《舌尖3》的海報,大家感受一下,不做評價。
要說呢《舌尖3》開播還特意選了一個好日子,大年初四接灶神的日子。
作為舌尖粉在「百忙」的假期當中特地騰出時間守著電視,但看完第一集除了想買口鍋之外,居然沒有哪一樣食物讓我的口腔泛起一絲波瀾,對於我這樣一個看到美食就兩眼放光的人,實在是少有。
電視里,紅衣廚師用鐵鍋煎轉黃花魚時,整個過程技藝流暢,讓人目不轉睛,慢鏡頭下的魚在空中花式翻轉,滋滋作響的油煎聲,似乎魚皮起皺後腥香焦鹹的味道已出來了。
然而,最後並沒見到煎出來魚長什麼樣。究竟這樣的鍋煎出來魚和別的鍋煎出的魚區別在哪兒?不得而知。編導只有一句旁白「外表酥脆兒肉質細嫩」。
回過頭來看《舌尖2》,第一集也點了一下魚。伐木工人妻子為丈夫做了一道鐵鍋燉魚,先煎後後燉,鍋邊貼了玉米餅,魚肉氤氳著鍋氣,筷子夾起的一瞬間,如人在細嫩的肉旁,下一筷子就要送到你嘴裡了……

有心的導演拍美食,會為你營造一份通感,讓你欲仙欲死,想吃而只能幻吃,這就是美食紀錄片打動人的地方,首先,得讓你覺得饞!
同樣是拍樂山食物,樂山嫩豆花比樂山麻辣燙拍得讓人更加神往!
拍豆花兒沒有去找老師傅找老店,而是找了一對四處奔波的養蜂夫婦,簡陋帳篷里妻子用簡單的工具點的豆花兒。
田間隨便扯兩把香菜,泡菜油炸花生剁碎了配上現熟的紅油海椒,微微聳動的豆花兒在馥郁醇厚的蘸水中一跑,看著它在筷子上顫巍巍的樣子,丈夫說「燙起吃很舒服」,舒服兩字早就把人的魂勾跑了。


拍小吃蚝烙,也找的汕頭巷子深處的小店,打蛋、攪拌哧啦啦倒入平底鍋,肉嘟嘟的蚝肉汁水豐滿,咸香的味道已竄入鼻尖,幻想舉起筷子的那個人就是自己,那口豐腴燙嘴的蚝肉只屬於我一個人。
廣東的啫啫煲也拍得妙,這種妙是替廚師和食客著急,啫啫煲的火候要把灶台和餐桌之間的時間都算進去,心跟著肉入鍋,跟著火烤,跟著出鍋,跟著奔跑,下秒馬上就要跟著要入口了。
前幾年日本的《深夜食堂》《小森林》很受追捧,後來我們終於有了《舌尖1》《舌尖2》《小海鮮》《老廣味道》深入人心,都因為拍的真真切切。
所有的人生故事、意義都是附著在食物上,自然而然的滲透出來,從不為了煽情而煽情。
同樣是講面的故事,同樣是記錄身處遠方奔生活的粗人,《舌尖2》里的麥客更讓人心裡微微發怔。
眉眼彎彎的老婆婆用新麥犒勞麥客們,作為僱主親手揉面切面,燒一灶旺火,煮一鍋勁面,澆兩勺料足的臊子,配上油潑辣子,一碗麵褲帶面是僱主對麥客熱騰騰的善意。


麥客不屬於這個時代,吃完面最後一群職業割麥人離去,當在他們消逝在麥田外時,心中一片寒涼。
而《舌尖3》裡面做摔面山東漢子,站在女兒學校外默默流淚,鏡頭推得近極了,長鏡頭記錄眼淚留下的過程,卻並沒有勾起觀眾的悲憫之心。

《小森林》拍得很清淡,和風細雨的沒有波瀾,細細碎碎的生活中女主種田、收割、製作食物,一個人的田園生活,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靜靜流淌。
好友造訪,就用隨手可得的當季食材,摘下田裡的油菜花,做頓簡餐。
陽光下,對著初春的原野,捲起裹著菜花的麵條,看得人心裡春意盎然。
女主永遠是淡淡的臉龐,不誇張,不驚訝,帶著屬於田間勞作的人的神色,不是一臉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臉高高在上。
有個場景讓人百看不厭,從田間回來的她,在夏日的樹蔭下還帶著細密的汗珠,從水中撈出一個番茄就送入嘴中。
痴痴地看她咬下去,瞬間讓人覺得口中發甘,心中發甜,似乎番茄酸甜的汁水是四濺在自己的口中。

《小海鮮》拍的是海鮮,其實咕嘟咕嘟冒泡的畫面中藏匿了太多家庭的聚散悲歡,看得人口水和眼淚一起流….
因為孫子挑食,外婆準備做醉泥螺給孫子開胃,暑期的海邊,祖孫兩手拉手,孫子腿上的沾了泥,外婆岣嶁著背給孫子洗掉。


泡製醉螺需要花一個暑假的時間,不長也不短。外婆在廚房忙碌,旁邊是不停搖頭的老式電風扇呼呼的響,淺淺的背影,單單一個鏡頭就觸到了人最軟的地方,恍如時間倒回,在灶前的那個人,就是自己的外婆。
還有五個奔赴千里為回家給奶奶祝壽的五個姐妹,他們嫁到天南海北,在奶奶百歲生日這天回來給奶奶祝壽。
澆頭精彩的海鮮面、餡料豐富的蛋煎扁食,家常的小黃魚,朴樸素素的常見食材,在全家的寒暄與玩笑中,就成了一桌盛筵。


宴散人走,畫面只有一張奶奶悵然若失的臉,看得人心裡悶悶的,酸酸的。

沒有淚水,沒有訴苦,所有的情感都在一張張面孔細碎的表情里,在一碗碗家常的飯菜中,這些食物,這些故事都與我們如此貼近,這些溫情又是我們在這個物質豐沛的時代,想得而又不常得的。
回看《舌尖1》和《舌尖2》這就是他們堪稱經典的原因。
真真懂吃的陳曉卿,並不故作煽情,老老實實地遵從中國飲食關係里的傳統,細細地解讀人與食物間的依存關係,用真實致敬食物。
《舌尖》系列是個大IP,其實視吃如命的陳曉卿才是大IP。
陳曉卿講過一個他自己的小故事,2008年地震的後的第五天,他路過江油,作為肥腸愛好者,他稱江油為全世界肥腸的故鄉。
在他眼裡肥腸有多好吃?他說:好吃得入口後睜不開眼,而且你不能看對方,都是眼淚,含情脈脈。

吃著吃著餘震來了,飯館裡的所有人都往外跑,只有他捨不得放棄這碗肥腸,一個人自己在四十個座位的小飯館裡淡定地吃完那碗肥腸,找老闆結帳找不到人,人都跑完了。
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他講得輕描淡寫,現場的人哈哈大笑。
有趣的靈魂就是這樣,把小食物講得饞人,把小故事都講得像抹了豬油一樣順滑。

延伸閱讀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寬昌智慧心語系列一

碳纖維帥的沒誰了導讀

日俄開戰影響世界局勢?若戰爭爆發誰的取勝將對我們

旅遊就該去這裡!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城市~

黨史日曆12月25日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