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韓愈師說,溫故知新感受不一樣

10月
26
2019


分類:人文
作者:蘇安映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是給人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除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知識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困惑問題呢?有困惑疑難而不向老師請教,他的疑難問題就永遠不可能得到解決。那些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自然比我早,我就跟他學習;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還去管他是出生在我前面還是出生在我後面呢?所以,無論是貴是賤,是年長還是年少,道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求師好學的風尚已經失傳很久了,而想要人沒有疑難問題實在是不容易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普通人很遠,尚且向老師請教問學;現在的普通人,他們低於聖人很遠,卻恥於向老師學習。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是由於這而造成的吧。
一個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育他,而自己卻恥於向老師學習,這真是太糊塗了!那些教小孩的老師,是教孩子如何寫字和讀書斷句的,不是我上面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除疑難的老師。讀書不知道斷句,有疑難問題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就不向老師學習,在小事上學習而大事卻遺棄,我不覺得這是明智的做法。那些巫醫、樂師和各種手工藝者,不恥於相互為師、相互學習;士大夫這種讀書知禮的人,在說到「老師弟子」這種話的時候,反有許多人聚集起來嘲笑他。問他們為什麼嘲笑別人,他們就說:「他們年齡差不多,懂得道理也差不多,如果稱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為老師實在是羞恥,稱比自己官職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似陷諛。」唉!求師好學的風氣再也不能恢復由此就可知了!巫醫、樂師和各種手工藝者,是君子們瞧不起的下等人。現在那些君子們的智慧反而比不上他們,真是令人奇怪啊!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延伸閱讀

彌留之際還念叨著

肺癌化療前要做什麼準備?肺癌化療前注意事項—抗癌

硬仗當頭史達林為何槍決將領?德軍挺進蘇聯

一碗溫酒一場夢

地區舉辦多種活動迎中國旅遊日!(相關新聞3篇)|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