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的綽號與姓氏

2月
29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何莉香


微醺風月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被起了綽號,儘管很多人並不喜歡這樣的稱謂。在古今小說中,人物綽號最多的恐怕要數《水滸》了。梁山一百零八將,綽號就有一百零八個。混在當時的江湖,沒有綽號似乎反而不入流。這些綽號既生動形象,又使人感到親切;既體現出人物的個性,又符合人物的形體特徵,令人印象深刻。

梁山英雄的綽號,有的是根據人物的某種特長或才能來取的。如戴宗有道術,日行八百里,故號「神行太保」;蔣敬因「精通書算,積萬累千,纖毫不差」,人稱「神算子」;吳用足智多謀,故叫「智多星」;凌振因善製造火炮,「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故號「轟天雷」,等等。
有的綽號則是根據人物的形體或外貌特徵來取的。如青面獸楊志,因「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故稱「青面獸」;史進身上有「一團花繡,肩膊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都叫他『九紋龍』」;林沖生得豹頭環眼,取號為「豹子頭」;朱仝有一尺五寸長的須髯,故號「美髯公」;鄭天壽因「生得白淨面皮」,故號「白面郎君」等等。
有的綽號是根據人物的性格來取綽號的。如秦明「性格急躁,聲若雷霆,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靂火』」;裴宣因「六案孔目出身……為人忠直聰明,分毫不可苟且」,故號「鐵面孔目」;宋江因仗義疏財,周人之急,故號「及時雨」;李逵因一身黑肉,性急如風,故號「黑旋風」。
有的梁山英雄綽號是根據人物的職業特徵來取的。為躲避官府的緝拿,武松一直以道家打扮出現,因此叫做「行者」;船火兒就是船夥計張橫,他的職業就是潯陽江的艄公;神醫安道全、操刀鬼曹正、菜園子張青皆是此類。
有的綽號是根據人物使用的兵器來取的。如關勝善用大刀,就名「大刀」;呼延灼善用雙鞭,故號「雙鞭」;董平用雙槍,就叫「雙槍將」;張清慣使飛石,像沒有羽毛的箭一樣,故號「沒羽箭」等等。
有的人物是仿古人來取綽號的。傳說三國呂布善使戟,又被封為「溫侯」。呂方也用戟,又姓呂,故號「小溫侯」;花榮箭術高明,可與李廣媲美,就叫「小李廣」,以示區別;郭盛使槍,仿號「賽仁貴」,等等。
有的人物是借用鬼神之名來取綽號。如活閻羅阮小七、喪門神鮑旭、母夜叉孫二娘、險道神郁保四等等。這些綽號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與人物的外貌、性格也掛不上鉤。
還有的人物是以動物形象來取綽號的。如玉麒麟盧俊義、撲天雕李應、插翅虎雷橫、兩頭蛇解珍、出洞蛟童威、通臂猿侯健等。其中以虎為號的特別多,統計一下有七個:如插翅虎、矮腳虎、笑面虎、跳澗虎、中箭虎、花項虎、青眼虎。可惜這些都虛有其號,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有的綽號含有兩種意思。比如楊雄的綽號叫「病關索」,關索相傳是三國人名,楊雄取此號是仿古人。但「病」字,又是根據人物形象特徵取號的。
《水滸》第四十四回介紹楊雄時寫道:「因為他一身好武藝,面貌微黃」,貌似病態,故號「病關索」;孫立的「病尉遲」亦如此。
當然也有的綽號取得莫名其妙,如扈三娘的綽號為「一丈青」,青可以解釋為其美如春色,冠以「一丈」就說不清楚了;笑面虎朱富,但書中沒有描寫笑面虎形象的隻言片語,這個綽號就不得體了;另外還有霍閃婆王定六、鐵扇子宋清。霍閃婆是什麼意思,書中他自己介紹說:「因為走跳得快,人都喚小人做霍閃婆王定六。」這「霍閃」兩字可以解釋為「走跳得快」,但這「婆」又是什麼意思呢?把「霍閃」和「婆」放在一起取號,又該作何解釋呢?

還有就是宋清。他的「鐵扇子」的綽號也莫名其妙,書中沒說宋清平常生活中手裡老拿著一把扇子或是以扇子為兵器。
梁山一百零八將,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人們在談論《水滸》時,也常會問:「梁山為何不能有一百零七將,或一百零九將或再多一點將呢?」產生這樣的疑問不是沒有道理的。梁山的開山大王王倫,由於德行不好,嫉賢妒能,把梁山據為己有,拒眾好漢于山門外,最後被林衝殺了,死有餘辜。不讓他留在梁山好漢的行列之中,讀者也想得通。
梁山好漢為什麼只能是一百零八個,而不能有一百零七或一百零九個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三點:
其一是素材的影響。《水滸》成書前,水滸故事從南宋開始就在民間流傳,它經歷了民間傳說、話本、雜劇及文人加工成為小說這幾個階段,前後近三百年時間,最後才形成《水滸》一書。水滸英雄,由《宋史》中記載的「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為基礎,增加了元雜劇水滸戲,如《黑旋風雙獻功》、《燕青搏魚》、《李逵負荊》,這加起來就是一百零八這個數。以前的水滸故事就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唱的,《水滸》當然也延續了這個說法,很自然地保留了一百零八這個數字。
其二是遵循舊俗。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中國的很多舊俗都離不開一百零八這個數。例如:江蘇蘇州寒山寺大年除夕鐘聲敲一百零八下;和尚的佛珠是一百零八粒;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七十二個氣候,合起來也是一百零八數;佛教說人生的煩惱有一百零八種,念佛要念一百零八遍;甚至連貢品也離不開這個數字。比如康熙十三年題准:每年節,科爾沁等十旗進貢的羊是一百零八隻,乳酒一百零八瓶;還有就連有名的中華大餐——滿漢全席,上的菜餚也是一百零八種;古蹟名勝中還有青銅峽的一百零八塔,等等。
其三是作者的反叛精神。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其中天罡星三十六人,地煞星七十二人。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恰好都是九的倍數,按過去的「陰陽」說法:奇數是陽,偶數是陰,而九又是陽數之最,稱為「極陽數」。《易經》上說:「九」含有除舊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再者「九」這個數,在古代又常為天子專用,象徵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天子」,陽之最。《水滸》的作者將梁山好漢定為一百零八這個「九」的倍數,享受「陽之最」這樣的待遇,也反映出作者對這些造反精神的推崇,表現出作者的反叛精神。
在《水滸》所寫的725個人物當中,姓趙的有13人。他們是:當朝風流天子宋徽宗趙佶、宰相趙哲、諫議大夫趙拆、監戰官趙安撫、納金翠蓮的雁門縣富戶趙員外、押送楊志的公差趙虎、陽穀縣開紙馬鋪的趙仲銘、捉宋江的鄆城縣都頭趙能和趙得、田虎的部下趙能、方臘的部下趙毅、童貫的部下趙潭及東京名妓趙元奴之趙母等等,人可謂不少。宋朝的第一大姓就是趙,趙姓可說是國姓,《水滸》的作者應該是很清楚的。然而在水泊梁山之上,一百零八將的77個姓氏之中,作者寧願有7個姓李的:李逵、李俊、李應、李立、李雲、李忠、李袞;4個姓朱的:朱仝、朱武、朱富、朱貴;4個姓張的:張清、張青、張橫、張順;4個姓楊的:楊志、楊雄、楊林、楊春;也不讓一位好漢姓趙,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
《百家姓》據說是宋朝初年原吳越國無名氏所編。因當時的天子是趙匡胤,趙姓便成了國姓,列為第一。因編者是吳越國人,吳越國王就是那位強弩射潮的錢鏐,故錢姓放在第二。第三至第八位據說是后妃們的姓,當然也要列在前面,依次排列,無所爭議。然而,《水滸》的作者偏偏藐視這些,一百零八將中的帝子龍孫卻是姓柴,是周代世宗柴榮的後代、家有誓書鐵券的柴進;有古代重臣的後代、後漢三國時關羽的嫡派子孫關勝;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楊志;河東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呼延灼;富豪有獨龍岡大財主李應、河北大名府「第一等長者」盧俊義等等。諸此種種,但作者偏不讓他們姓趙。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後,作者寫了一篇讚詞,開頭兩句是「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可是這一家異姓中,獨無趙家,這難道是偶然的疏漏還是巧合呢?事實上,這是作者有心安排的。「黑旋風扯詔謗徽宗」一回書中,李逵就公開聲明:「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這很明顯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借用李逵這個粗人,沒文化的人說出這沒文化的話來,大有調侃之意,也具有喜劇意味,令讀者為之一笑,其實作者的潛台詞就是要用宋姓代替趙姓。
文學作品中人物姓氏的選擇,並不是作家信手拈來,而是有意安排的。一百零八將中沒有趙姓,正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反映了對重用奸佞、誤國害民的趙氏王朝的極大不滿。故不願讓梁山英雄與他們同姓同祖,玷污清白。
有些研究者不同意此說,他們認為梁山好漢中之所以沒有趙姓,是因為受《大宋宣和遺事》的影響。因為《水滸》中的故事很多都是從《大宋宣和遺事》中移植、演義過來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列舉了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的綽號及姓名,這三十六人之中就沒有趙姓,所以七十二地煞中就不宜塞進一個趙姓;再說梁山上的這些好漢,上山後都是「強盜」,在「強盜」中安排一個趙姓,有辱國姓。出於對國姓的尊重,作者才有意不安排的。我認為這個說法沒有道理。如果說三十六人中沒姓趙的,七十二地煞中就不會塞進一個趙姓,那麼我們能否這樣理解:凡三十六人中沒有的姓氏,在七十二地煞中就不宜出現,或者說七十二地煞中的姓氏必須是三十六人中有的。一言而喻,這種說法太武斷。至於說「強盜」中安排一個趙姓就有辱國姓,則更難說得通了:難道在田虎手下的趙能、方臘手下的趙毅這些「反賊」和妓女趙元奴都安排為趙姓,這就是尊重國姓嗎?所以我認為:在梁山好漢中沒有趙姓英雄,只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每次看《水滸》,讀到「吳學究三阮撞籌」一回時,老有個疑竇:阮氏三雄到底有兄弟幾個?既有小二、小五、小七,那就也應該有小一、小三、小四和小六。往下讀下去,總想在字裡行間找出答案。但最後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作者漏掉了。
最近讀了幾篇有關三阮的民間傳說,雖然說法不一,但是對於彌補《水滸》的這個遺漏還是有所裨益的。一個傳說提到:山東省梁山縣銀山公社的石廟村,即當年的石碣村。村東有個四墳坑,當地老鄉講述,這就是阮氏另四位兄弟的埋葬地。老鄉們說,阮氏兄弟原是七人,以打魚為生,又具有豪俠的性格。兄弟七人不堪漁霸的殘酷剝削和官府的橫徵暴斂,聯合眾漁民進行反抗。結果遭到官府、漁霸的鎮壓。於是他們鋌而走險,抗官府、殺漁霸、劫富濟貧,同前來清剿的官兵展開對抗。在一次鏖戰中,七兄弟中四人戰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逃脫。事後,漁民們便把犧牲的阮氏四兄弟葬在四墳坑裡。這個傳說的可信程度還是有的,不過卻有一個疑點:雖有四兄弟戰死,那三個活口,官兵是絕對不會放過的,會時時前來緝拿的。後來這三兄弟又怎能在石碣村待下去,直到吳用撞籌才上梁山呢?
另一個傳說曰:阮氏三雄原是一胎所生的孿生兄弟。母親早喪,家境貧寒,長到十幾歲還沒取個名字。一次老父患病,聽郎中說要吃一種叫「泥里鑽」的鯰魚才能治好。三個兒子聽說此事,冒著嚴寒,潛入水底各摸來一條鯰魚。阮老漢要三個兒子將魚都稱一稱。結果是一條二斤,一條五斤,一條七斤。老漢就按魚的重量為這三個孿生的兄弟取名字,因此他們三人也就分別叫做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這則傳說雖然有些離奇,但是頗有趣味。不過這裡面還是有點問題。
《水滸》第十五回「吳學究三阮撞籌」中吳用在阮小二、阮小七的陪同下找阮小五時,書中這樣寫道:劃到一個去處,團團都是火,高埠之上有七八間草房,阮小二叫道:「老娘,五哥在麼?」那婆婆道:「……出鎮上賭去了。」
這一段就說明阮氏三雄的母親還健在,而且一直跟著阮小五生活,這就有矛盾了。傳說中說父親健在,《水滸》里根本未提阮氏三兄弟父親之事,這又平添了些是非了。

延伸閱讀

預售12.98萬起!

幾十招內挫敗五絕高手

快來看看

遠離麻疹!

必讀,韓國高手卻淪為笑柄印度高手遠勝掃地僧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