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誓興唐卻含冤而死

2月
12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方夢靜


歷史人物故事會
曾有一位少年皇子,於亂世中戰功赫赫,亂世洪流仍擋不住他的光芒。
《舊唐書》中曾這樣記載他:「英毅有才略,善射。」《新唐書》中也有對他的記載:「英毅有才略,善騎射。」我們所知,兩書評價向來不一,對於他卻出奇地一致,如此看來,所寫不假。
建寧王李倓劇照
他就是唐肅宗第三子,天寶年間被封為建寧王的李倓(tán)。本應身份尊榮,卻因為他的爺爺——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猜忌和糊塗,以致於許多叔伯均死於非命,他爹李亨(李隆基的太子,後來的唐肅宗)也為了避禍而不得不多次離婚,所以他的童年一直生活在提心弔膽之中。
唐玄宗李隆基劇照
直至安史之亂爆發,大唐一下從盛世繁華跌入無盡的亂世,也正是因為「亂世出英雄」,所以他才真正走到了世人面前。
安祿山叛亂,皇室一行帶領親信士兵護送玄宗。渡渭河時,一群百姓出現攔路要太子(李倓的父親唐肅宗當時還是太子)留下來平叛,而太子猶豫:「至尊播遷,吾可以違左右乎?」意思就是說,皇帝老爹要搬家,我也不能違抗命令,總之是不願意留下。
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建寧王李倓正式登場勸說道:「逆胡犯順,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夫有國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從至尊入蜀,則散關已東,非皇家所有,何以維屬人情?殿下宜購募豪傑,暫往河西,收拾戎馬,點集防邊將卒,不下十萬人,光弼、子儀,全軍河朔,謀為興復,計之上也。」
安史之亂
此番陳述利弊,意在勸說太子老爹以收復為先,自此議定,而這段話也是他唯一留在史書中的話。
野史中有說突然出現的百姓攔路是他事先所安排,趁機提議亦是他早有謀劃。如此看來,他應是一位手握奧斯卡小金人的政客,但筆者竊以為,無論出於何種緣由,他的目的是純粹的,他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是為了救大唐百姓脫離水深火熱,復興大唐。
太子李亨劇照
而後我看到在靈武擁父稱帝的他,看到在戰場上「以驍騎數百從,每接戰,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的他,看到因父過時未食,涕泗不自勝的他。他帶領的朔方軍在中唐亂世中給叛軍撕出一大傷口,甚至他差一點就成了天下兵馬大元帥(唐肅宗本來想封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被謀士李泌勸阻,只因彼時他年長的哥哥李豫已經被立為太子,也不想讓「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再次上演)。
有人說他最像太宗李世民,或許確實如此,一樣的英武善射,一樣的用兵如神,一樣的平定四海,一樣的勸父興唐,一樣的有個哥哥是太子。唯一與李世民不同的是,他得到了最不應該的結局,因自己的父親唐肅宗聽信讒言「建寧恨不得兵權,頗蓄異志」,一怒之下,賜他死罪。後來肅宗才得知真相,雖然追悔莫及,但終究也無法挽回一個已經逝去的生命。
建寧王李倓劇照
在戰場上斬敵立功,誓要復興大唐的他,卻沒有看到那一天。
而後他的哥哥李豫登基,是為唐代宗,不久便追封他為「承天皇帝」。歷史上追封自己弟弟為皇帝的極為少見,而李豫的理由只有短短的幾個字:「倓有功」。這其中除了弟弟巨大的「興唐之功」以外(如果唐肅宗當初真的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那皇位極有可能存在變數),恐怕也夾雜了當時未能阻止弟弟被奸人所害的愧疚吧。

太子李豫劇照
他,李倓,一個在歷史上曾經大放異彩而又英年早逝的皇子,有如曇花一現。可史書中記載寥寥,甚至生年都不詳,我們只知他是怎樣死去,死於公元757年,後葬於順陵。
《隋唐演義》中有云:「信讒殺其子,作源自上皇。肅宗心忍父,可憐建寧王。」
建寧王李倓劇照
曾經有一位少年皇子,意氣風發,每戰必先,橫刀立馬,立誓興唐。寥寥數筆,以寄余情,無非其他,只因他是建寧王,而我只是一直都很喜歡他而已。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延伸閱讀

探詢素描頭像不能拿高分的原因在這裡!

3公斤的翡翠玉石

到底是誰闖的禍?

醉享王哥莊」2018嶗山茶文化節今日開幕!

會不會長到2億年前那麼大?秘辛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