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用不好毒性比西藥大幾倍秘辛

1月
21
2020


分類:健康
作者:吳白靜


喜馬拉雅付費精品
來源丨喜馬拉雅FM蔣文躍老師的精品課《北大蔣文躍的中醫養生課》
編輯丨張公子
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自西醫引進後日漸衰落,如今又漸漸為大眾所接受,但眾人對中醫中藥依然褒貶不一。夸中藥的,會說中藥是天然藥品,毒性比西藥低;貶中藥的,會說中藥的很多副作用缺乏監控,質量缺乏標準,所以中藥的毒性處於不清楚的狀態,更危險。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無論中藥、西藥,都不可能完全沒有任何毒性。而如何正確認識藥物中所謂的「毒性」,正是我們應該知道。
中藥比西藥安全嗎?
中藥絕大多數是天然藥物,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而西藥大多數是化學藥。很多人就認為:天然藥要比化學藥更安全。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將藥物按毒性大小分為上、中、下三品。它認為:養命,久服無毒的藥物是上品;中品益人,但有一定毒性,要看如何使用;下品多為有毒,不可久用。這說明,有些藥是可以長久服用沒有毒性的,而有些藥是有毒性的。
許多非中醫專業的人可能並不清楚,中藥中有大量的有毒中藥,有些甚至是劇毒藥。如礦物藥雄黃、砒霜、硃砂,動物藥斑蟊、蟾酥,植物藥巴豆、藤黃等都是毒性很大的藥。
《神農本草經》中的上品大多是安全的,但由於當時認識的局限性,有些還是有毒的,並不適合久用。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隱性、慢性毒性易被忽視
毒性有明顯與隱匿、急性與慢性之分。明顯的毒性指服藥後,出現腹痛、嘔吐、腹瀉或上火、頭暈、出血、失眠等症狀,人們很容易覺察和聯想到吃了有毒的東西。而一些慢性或隱蔽的毒性常常不易被察覺,容易被疏忽。中醫界單憑自身的方法,不藉助西醫的監測不太容易發現這些慢性或隱性的中藥毒性。
有些中醫大夫,對暴露中藥的問題會帶著情緒狡辯,這是不應該的。指出中藥的問題並不是壞事,是有利於中醫完善和發展的好事。
毒性大小看什麼體質的人吃
中醫所說的毒性與西醫所指的毒性並不完全對等,中醫界定的毒性比西醫要寬。
中醫認為,藥物的偏性就是毒性。人的疾病就是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的偏差,治療就是用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時身體的偏差。而西醫所謂的毒性是指藥物服用後,會對肝腎功能或血液有致癌或致基因突變等作用。
因此,從中醫角度講,沒有偏性毒性的就不是藥,所謂「聚毒藥以供醫事」。如黃連性寒,一個人若有胃熱或心火,那麼黃連就是清胃熱或清心火的良藥。但如果此人是胃寒或心陽虛,那麼黃連就是毒藥。也就是說黃連的毒性不在黃連本身,而在黃連的使用。
毒性大小看什麼時候吃
藥物毒性的大小,還取決於什麼時候吃這個藥。比如你著涼了,鼻塞流涕怕風寒,此時你吃一點熱性發散風寒的藥就有治療效應。
但若你感冒加重,變成高熱、嗓子痛、出大汗、便秘,雖然你的病是傷風寒引起的,但這時身體狀態已經變了,已經是陽氣太旺的熱症了,此時再吃熱性的藥物就會有害疾病的痊癒,就變成有毒了。
毒性大小看什麼病吃
藥物的毒性有大小輕重的區別,有的幾毫克就會致命,有的吃幾斤最多是肚子漲。中醫中有句話,叫有「故無損,亦無損也」。意思就是:藥是拿來治病的,有些病就需要毒藥,此時毒藥就是救命之藥。病情存在需要的時候,藥物毒性對身體就不會有太大危害。
正所謂「以毒攻毒」,民國有位名醫甚至說「不殺人不足以成名醫」。大毒的藥是虎狼之師,戰鬥力很強,是否善用要看統帥的能力。
毒性大小看怎麼製作
藥物的毒性還與中藥的加工炮製、煎煮時間、藥物配伍等都有關,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如附子有毒,但附子遇高熱,烏頭鹼分解後就無毒,同時方中會有解毒的甘草等配伍。
古代使用炮附子,就是包裹後在火上煨熟,基本已無毒。現在有些中藥的現代加工,表面上很安全,往往有效成份也喪失得差不多了。
有些人喜歡標籤,喜歡給中醫中藥貼標籤。貼標籤容易,寫標籤不易,讀明白標籤後面的意思更不易。中藥有毒或無毒,你喜歡或不喜歡,它就在那裡。
關於主播:
《北大蔣文躍的中醫養生課》,由北京大學的中醫教師蔣文躍主講,是一套科學系統的中醫入門知識。從認知升級到自我預防到家庭調理,包含一家人常見病的健康技能包,調養良方隨取隨用。學習根據不同體質如何保養,如何吃,讓你既能吃得健康,也能隨時關照家人。讓你由內而外,從生理病理到心理健康,全面擁有高質量的生活。
關於喜馬拉雅:
中國第一音頻平台。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5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延伸閱讀

而是一騎牛小娃!

私房倆孩子媽我一碗水

悠享生態」活動舉行

分享你去了他們會請你看桃花

頭條新聞,值得一去!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