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一世與俾斯麥主導下的德國一統

1月
18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朱彤香


凡人說歷史

文:鐵騎如風(讀史專欄作者)
說到普魯士,熟悉歐洲歷史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這個王國在歷經重重磨難,先後被包括拿破崙帝國在內的各大強國暴揍後,既然浴火重生,由弱到強,最後建立了強大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這實在可以稱為歐洲版的「臥薪嘗膽」。在強敵環伺的歐陸大地上,這個王國是怎樣一步一步成功逆襲的呢?
一、普魯士原本就不是一個弱國
普魯士是16世紀初在德意志北部成立的一個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公國,是由中世紀時期的條頓騎士團建立起來的。其與布蘭登堡公國有著聯姻關係,後來又被稱為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屬於那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德意志邦聯下屬的一個選帝侯。
它曾長期臣屬於波蘭立陶宛聯邦,但在1660年的瑞典-波蘭戰爭中波蘭戰敗,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趁機通過《奧利瓦條約》擺脫了與波蘭的附庸關係,也獲得了其他國家的主權承認,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為1701年腓特烈三世成立普魯士王國奠定了基礎。
條頓騎士團本就有軍事專制的傳統,因此普魯士王國一開始走的就是軍國主義道路,其統治階級以容克軍事貴族為基礎,十分重視軍事訓練和軍隊建設,普軍在歐洲一直以紀律嚴明、驍勇善戰著稱。18世紀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是一位軍事天才,在位期間進一步加強了對普魯士軍隊的改革與訓練,多次對奧地利、波蘭等國發動戰爭,奪取了西里西亞和西普魯士等地,同時接受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成為「開明專制」君主的典範,對普魯士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經過這200餘年的發展,至少到到腓特烈二世去世的18世紀後期,普魯士的實力已經不容其他歐洲國家小覷,其行政機構的高效和廉潔居歐洲之首,後來的德國也保持了這一優良傳統。
二、咽不下被拿破崙的鐵蹄騎臉輸出的一口氣
、普魯士雖然有一定的實力,但是相對於英法這種傳統歐洲強國還是差了一些。後繼之君腓特烈·威廉二世雖然也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在外交方面也很強勢,與俄羅斯再次瓜分了波蘭的領土,但是卻不那麼重視對軍隊的改革和訓練,財政也是入不敷出,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你落後了別人可不會等你,隔壁的法國爆發了大革命看你怎麼辦。
為什麼說法國大革命很偉大呢?就是它不僅傳播了先進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還讓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借著革命熱情加成而直線上升。很少有國家能夠抗住其他幾個大強國的同時干涉,但是革命政府很乾脆利落地擊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的進攻,鞏固了勝利成果,而普魯士軍隊雖然也參加了盟軍,但在其中幾乎是毫無成績。
另一位舉世矚目的軍事天才的出現,更是開啟了普魯士人的噩夢。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拿破崙一世就已經讓普魯士領教了他的厲害,在他登基成為皇帝後,更是不會放過面前的這個絆腳石了。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中,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因害怕拿破崙的威勢想保持中立,拿破崙也許諾將漢諾瓦地區交給普魯士。結果法軍在奧斯特里茨戰役大敗聯軍以及特拉法加海戰敗給英國之後,拿破崙又準備將漢諾瓦交給英國,威廉三世憤然加入了第四次反法同盟充當主力軍。
這位衝動的國王也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拿破崙既然敢不給你漢諾瓦,那就不怕你來找麻煩。普魯士馬上就迎來了最慘痛的耶拿戰役,自己軍隊的遲緩和落後等弱點在法軍面前暴露無遺,連總司令的命都搭進去了。
拿破崙趁勝追擊,又贏得弗里德蘭戰役的勝利,一鼓作氣攻下包括柏林在內的全部普魯士地盤,順便解散了歷經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國王簡直晃晃如喪家之犬,在沙俄的保護下,被迫與拿破崙簽訂了屈辱的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割讓的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在內的16萬平方公里土地,被拿破崙設立成了華沙公國等緩衝國。
面對如此慘痛的失敗,普魯士人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開始反思自己的落後之處。卡爾·施泰因男爵和哈登堡侯爵這兩位普魯士首相開始推行改革,增強普魯士人的民族主義思想,重新振作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精神,設立了國防部和總參謀部,並實行義務兵役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國家也給企業和個人更多的自由空間,鼓勵公民參政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在普魯士發動回血技能後,拿破崙卻因輕敵冒進而敗於莫斯科城下。受重傷的老虎就算是狼也敢來咬幾口,普魯士馬上積極參加第六次反法同盟,優秀統帥布呂歇爾在萊比錫戰役中終於嘗到了擊敗拿破崙的滋味。在兩年後的滑鐵盧戰役中,他和英國名將威靈頓公爵一起再度擊敗拿破崙,奪回了被法國占領的普魯士領土。不過這兩場戰役的主導力量是英俄兩國,普魯士有一種跟著列強混的意味,因此並沒有完全洗雪被拿破崙騎臉輸出的恥辱。
三、德意志統一運動的破產
擊敗了拿破崙後,原來的德意志各邦國聚在一起商討未來的方向,並成立了鬆散的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帝國任主席。除了普魯士外,奧地利也是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因此後來在奧地利出生的希特勒人會成為德國的元首。同時,普魯士與奧地利和沙皇俄國締結了「神聖同盟」,共同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免受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看似普魯士政治沒有受到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但是普魯士全境都曾被拿破崙帝國占領,怎麼可能不受影響呢?法國的先進政治理念和行政制度對普魯士上層的感染是巨大的,他們下一步的改革充分學習了這些先進的思想理念,在壓制可能帶來革命的自由主義思潮的同時,改善自己的官僚體制,並開始了以軍工為先導的工業化進程。
在1834年,普魯士為掃除與其他各邦之間的貿易障礙,牽頭聯合18個邦國成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訂立了為期8年的關稅協定,邁出了各邦經濟與貿易相統一的第一步,也為德國眾多工業重鎮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可以說在後拿破崙時代,普魯士已經把整合德意志邦國實現統一作為國家目標了。但此時的普魯士面臨著一個矛盾:它要想實現真正的進步,就必須接納先進的政治思想,實現政治民主化,並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但這可能引發革命。而舊的容克大軍事地主階級的強大勢力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又壓制著民主自由的浪潮,避免讓德國徹底成為資產階級民主國家。
於是,普魯士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即在保障容克大地主的利益和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借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發展以軍工為主的資本主義工商業,並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與自由。
防不勝防,儘管各專制國家害怕革命的爆發,該來的還是來了。1848年,由於受經濟危機影響,德意志各邦人民在自由主義思想的推動下,發動了德意志統一運動,並進而影響了整個歐洲。
這場運動旨在反對在舊神聖羅馬帝國地區內的39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的專制政治體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起先拒絕給予憲法權力,後又被迫同意召開會議,制定憲法,改組政府。在5月法蘭克福全德國國民議會召開。
1849年3月,議會終於通過帝國憲法,但遭到各邦君主的拒絕,並鎮壓了德意志西南各邦民眾發動的維護帝國憲法的起義。之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自然而然地瓦解,1848年革命結束了。
四、歐洲版的勾踐和范蠡上線了
在關於德意志如何統一的問題上,普魯士和奧地利存在著兩個方案的分歧,一個是排除奧地利在外的所有邦國合併的「小德意志」方案,另一個是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方案。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這兩者的分歧實際上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在爭奪統一德意志的主導權,這就為之後他們的決裂埋下了伏筆。不過這時普魯士的實力還不如奧地利,聯盟還是奧地利當老大。
這時普魯士歷史上最傳奇的首相,歐洲的「范蠡」俾斯麥登場了。作為布蘭登堡大地主的兒子,他年紀輕輕就成為了普魯士議會的議員,並堅決支持「小德意志」方案,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策略,受到了同樣暗自提防奧地利的沙俄的支持。
19世紀五十年代,腓特烈·威廉四世突然中風癱瘓,由當時還是親王的威廉一世攝政。他看出了俾斯麥的出色眼光與才能,將他派到俄國擔任大使。1861年,威廉四世去世,威廉親王繼位為威廉一世,在次年即拔擢俾斯麥為首相。於是「強強聯合」就這樣組成了。
這位歐洲版的「越王勾踐」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他比俾斯麥還年長將近20歲,年少時甚至參加過反拿破崙一世的戰爭,在做親王時就以手腕強勢、行事狠辣著稱。繼位後的他雄心勃勃,準備徹底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大業,因此一上台就不顧議會的反對決定進行軍事改革,加強軍備、擴充人員和增加軍費,而俾斯麥用他的強硬手段擊敗了反對派,權勢凌駕於議會之上,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了下去。

五、各個擊破:穩住一方,教訓一方
這時候的普魯士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革與工業騰飛,已經具有了相當強的工業和軍事實力。俾斯麥認為德意志的統一不在於自由主義而在於強權,要解決的只有鐵與血,因此開始貫徹實施他的「鐵血政策」。
俾斯麥和范蠡一樣,特別擅長外交與軍事謀略,始終實行「穩住一方,教訓一方」的方針,拉攏盟友以對付打擊對象,哪怕這個盟友是自己曾經的敵人,也絕不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他在上任之初就決定同俄國與法國結盟,並穩住他想取而代之的奧地利,最大限度得發揮其利用作用,因為他準備對第一個倒霉蛋——丹麥出手了。
丹麥本來也是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國家,過去經常插手德意志地區的事務,並控制著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兩個德意志公國。而當時丹麥王室發生了對兩地的憲法糾紛,俾斯麥趁機說服奧地利一起準備武力奪回這兩個地方。由於之前俄國被英法在克里米亞打殘,而德意志的外交手段又讓法國拒絕支持丹麥,因此丹麥只剩下英國佬的支持的。
1863年12月,普奧聯軍以德意志邦聯名義開進霍爾斯坦,要求丹麥放棄對該地的控制。丹麥起先相信英國會進行調停,結果英國坑隊友沒履行約定。於是丹麥決定與聯軍對抗,但卻在迪伯爾戰役中敗於敵人之手,被迫撤回到本土內。
對於這兩個公國的處理,俾斯麥也顯得十分謹慎小心。他一心想把奧地利的勢力趕出北德意志,但又暫時不想與它開戰,於是與奧地利簽訂了《加施泰因條約》,由普魯士管理什勒斯維希,奧地利管理霍爾斯坦。
奧地利其實沒料到自己被俾斯麥擺了一道:本來普奧是以德意志邦聯的名義進占兩個公國的,但作為邦聯主席國的奧地利卻同意了分管,這相當於承認了普魯士的平等地位,並給了俾斯麥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機會。
俾斯麥決定再通過戰爭手段解決這一問題,並進一步徹底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長袖善舞的他先是會見了法皇拿破崙三世,表示願意用盧森堡等地盤換取法國中立,儘管沒有取得對方確切的承諾。之後他又與義大利達成了同盟,並利用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也保證了英國的中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外部環境的平穩。
與此同時,俾斯麥竭力整軍備戰,並著手統一邦聯內部各邦國的意見。由於革命浪潮依然存在,巴伐利亞等邦國又支持奧地利,因此俾斯麥通過在邦聯議會改革憲法的方式取得其他邦國以及革命人士的支持。在完成了這一切後,正好奧地利國王弗蘭茨拒絕承認《加施泰因條約》,俾斯麥以此為藉口,聯合義大利向奧地利發動了進攻。
雙方的實力對比很接近,但普魯士的軍備和戰術要優於奧軍。奧地利兵分三路抵禦聯軍的進攻,並在南線擊敗了義大利軍隊後,抽調軍力支援北線戰場。俾斯麥這時候不會想到幾十年後義大利還會坑自己的祖國,只能認真應付前線戰事。
普軍率先攻占了支持奧地利的漢諾瓦等邦國,隨後馮·法爾肯施泰因和老毛奇各率一軍,發動鉗形攻勢,首先消滅貝奈德克統率的奧軍主力,然後直衝維也納。貝奈德克實在是能力有限,沒能抓住普軍進軍的弱點發起反擊,反而在薩多瓦決戰中再次大敗,無力再戰。不過普軍此時也已經筋疲力盡、出現混亂了。
威廉一世和上層軍官沉迷於勝利之中,揚言攻進維也納「解放」全奧地利。只有俾斯麥保持冷靜的頭腦,為預防法國突然干涉以及奧地利人孤注一擲的反抗,竭力說服國王接受自己的觀點,在法皇拿破崙三世調停下,及時與奧地利簽訂《布拉格和約》,將奧地利成功逐出北德意志聯邦,拿回了荷爾施泰因的控制權,也給了義大利威尼斯。現在的普魯士毫無疑問已經是德意志各邦的主宰,俾斯麥的外交和軍事才能不得不讓人大寫的服。
六、在凡爾賽宮門前,將失去的都奪回來
1848年革命雖然在德意志的大地上失敗了,但卻在法國的地盤上再次建立了共和國。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在1852年,學習他叔叔發動政變,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也想重現當初拿破崙帝國的輝煌,在位期間也是著力提高法國的實力與影響力,在克里米亞戰爭和奧意法戰爭中不斷獲得勝利,對普魯士有著巨大的壓力。
俾斯麥在整合了德意志邦國後,清楚得認識到法國是德國統一的最後障礙。而法國上層也意識到普魯士已經成為了自己的霸權競爭者,於是要求普魯士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合併於法國,作為對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守中立的報償。
本來威廉一世想和法國談一談這個問題,結果俾斯麥篡改國王回文,自作主張拒絕了該要求。拿皮侖三世憤怒地決定要教訓一下這個新崛起的「弟弟」,而普魯士上層也早就在為與法國的戰爭做策劃與準備。
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成了戰爭的導火索。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後,西班牙的內閣會議決定尋找適合的繼承者,其中與普魯士威廉一世有遠親關係的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有繼承王位的可能性。結果法國發現了這一信息,法國外長格拉蒙公爵氣憤地威脅威廉一世,要求他永遠放棄對西班牙王位的企圖,結果被威廉委婉地拒絕。但刻意找事的俾斯麥卻在電報上刻意挑釁法國,包括格拉蒙在內的法國上層幾乎都在勸說拿破崙三世馬上向普魯士宣戰。
俾斯麥又充分施展外交手段,與俄國結盟使其牽制奧地利防止背刺,英國的孤立政策一直沒變,因此他可以專心對付法國的進攻了。而其他的德意志邦國由於一直對法國有著莫大的恐懼(拿破崙帝國帶來的),紛紛支持普魯士的對抗。
與普魯士這邊的齊心協力相比,法國卻因為羅馬的歸屬問題沒有取得義大利支持,自己的軍事動員工作又大有缺陷,拿破崙三世本人的軍事才能又和他叔叔不是同一個水平。俾斯麥對對方的弱點認識充分,對這次決戰十分有信心。
雙方都想長驅直入攻入對方本土,而爭奪的焦點在素有爭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1870年8月,法軍兵分三路,皇帝自帶一路御駕親征。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效果有限。普軍馬上反擊,攻入法國境內。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軍團以10倍的人數優勢在維桑堡會戰擊敗法軍,之後在沃爾特再次擊敗對方騎兵,法軍弗羅薩爾的軍隊也被對方以人數優勢擊退,普軍趁勢挺進洛林。
初戰失敗導致法國內閣垮台,由皇后攝政的新政府對前線戰事進行了凱申公般的瞎干預,皇帝本人自己也在瞎附和,不選擇誘敵深入遲滯對方,卻決定在梅斯外圍死守硬頂,任命的巴贊元帥也是缺乏戰爭指揮才能。雖然在的馬斯拉圖爾之戰的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戰役中,法軍一度靠炮火擊退了普軍的進攻,但由於之前的戰略布局和指揮混亂與遲疑,兩支軍團不但沒有匯合而一起迎戰老毛奇,巴贊兵團主力卻陷入普軍重圍,麥克馬洪兵團還無法進行救援。
拿破崙三世親率的十幾萬大軍此時也處境兇險,被迂迴後方的普軍圍困於色當。普軍此時成功完成了將法軍分割包圍的戰略目標,法軍由於一連串的致命錯誤,已無撤退突圍的可能。
絕望之下,法皇和剩下的軍隊宣布投降。巴黎得知皇帝被普軍俘虜的消息後,大資產階級鼓動巴黎人民發動了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並組成了國民自衛軍抵禦普軍進攻。本來法國軍民團結一心是可以抵擋普軍前進的,結果巴贊變節投敵,導致部分主力軍團投降敵軍,成了戰爭史上的一大笑話。普魯士的主力隨後挺進到巴黎城下開始圍城。
法國梯爾也政府迫於壓力與對方和談,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普軍開進巴黎城,待了兩個月才大搖大擺地撤出。在凡爾賽宮面前,威廉一世正式宣布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至此,德國不但徹底完成了統一大業,也完全洗雪了曾經被法國蹂躪的恥辱,真是天道好輪迴。俾斯麥依然保持了其謹慎小心的風格,沒有過分地打擊法國,與後來貪心不足蛇吞象的德三元首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他後來也和范蠡一樣,為避免君王的猜忌而選擇急流勇退,成為逍遙快活的退休老人,而「越王」繼續執著於拓展德意志的利益版圖。
普魯士的逆襲實在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多少能人輩出才有了這樣的局面,就像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與范蠡一起打敗了吳王夫差,成功復仇並成為當時的強國。不過德法兩國的恩怨遠不止於此,在之後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雙方還會上演更多互相飛龍騎臉的故事。

延伸閱讀

關於北京•秋|

跟VPhoto一起在海南過年是怎樣的體驗?

私房沙龍「巴次館長說唐卡」

毛文龍的皮島真如此重要?他是否被過分誇大?袁崇煥

黃陂獨屋山行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