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重要政策回顧(附2018年文化產業政策)

10月
20
2019


分類:人文
作者:林彤荷


首都文化智庫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文化產業已經得到了長足發展,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5462億元,較2004年增長9.3倍。我國文化產業可以定義為「政府驅動型發展模式」,每一步的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驅動和指導。回顧四十年的發展歷史,我國的文化產業政策日趨完善,在新時代下也湧現出了諸多新特點。
政策催生文化產業時期
1978年到1987年的十年間,是文化產業政策催生文化產業時期。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一時間各行各業顯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政府開始出台一些政策鼓勵文化活動。
1980 年,中共中央開始實施貫徹第四次全國文代會精神,在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再次確立了文藝工作「百花齊放、百家齊鳴」的方針。這是我國當代文化政策極具特色的轉折點,文藝工作開始向多元化發展。
1984年,開展「以文補文」活動, 國家鼓勵文化事業單位利用知識舉辦講座、設計廣告, 對報社和出版社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以此來補貼文化經費, 為更好地開展文化服務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這些政策激發了文化創作的熱情,豐富了文化活動的類型,為文化活動發展為文化產業做了鋪墊。
政策培育文化產業時期
這一時期,各類文化產業政策相繼出台,文化政策以引導和培育市場為主。國家開始利用政策的引導作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1988 年,文化市場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關於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娛樂性文化開始萌芽,廣州開設第一個音樂茶座,上海和廣州開始引進錄像機並開始大規模生產。
1991 年,「文化經濟」出現在《文化部關於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中。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文化經濟政策」。
同年,「文化產業」這個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國務院辦公廳編著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中。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是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之道的重中之重。國務院推出諸多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財政和稅收政策,有力地鼓勵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勁頭。
1998年,在國家文化部設置了文化產業司,在政府職能中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其中。
這一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政府逐漸放開對文化活動的監管,並開始引導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邁進。
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各類文化產業政策開始密集出台,文化產業開始形成,並逐步提升到國家戰略性地位。
2000年10月,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文化產業」概念在文化產業政策中正式運用,並首次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將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
2001年3月,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綱要》中,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被確認,文化產業開始和文化事業共同發展。
2002年,黨的十六大正式將文化活動分為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兩個方向,這一舉措被稱謂文化產業的「二分法」。此後,相關部門開始調整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
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同年 6 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制定了為推動文化體制改革運行的總體方案,將文化體制改革推向新的發展矩陣。
2005年,國務院出台《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意見》,這一時期,廣電和新聞出版單位開始依據「創新機制、面向市場」的轉型方針進行國有文化事業單位企業制改革。同年,政府開始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關於文化內涵和外延的統計政策也在這一時期萌生,如 2005 年國家統計局印發了《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框架》文件,文件匯總了文化產業的財務狀況和就業人員等指標現狀。
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出台,這是我國首個關於文化發展的中期規劃。同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統計數據,這是中國文化產業數據的首次亮相,此後的文化產業發展終於進入了有據可依的時代。2006
年還出台了一系列新興文化產業政策,如國務院致力於管理網際網路服務營業場所,信息產業部提出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通過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動漫原創行為,推動動漫產業鏈業態的形成和成熟發展。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2008年文化部召開了全國文化系統產業工作會議,總結了之前探索文化產業發展之路的成果和經驗,規範了文化產業發展「又好又快」的標準。2008 年也是廣電行業轉企改制的關鍵性一年,截至 2010 年,出版單位基本完成企業改制工作。這一時期的文化產業政策開始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傾斜,產業組織逐步優化。
2009年,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長期規劃一一《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台,標誌著文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
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把文化產業列入到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中:
2012年,《「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指出,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略的重要組成都分,這標誌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
這一時期,文化產業政策開始密集出台,層次也越來越高,文化產業逐漸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我國文化體制的改革的日益深入,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國家開始培育具有發展後勁的文化產業,並出台多項政策來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發展
十八大以來,跟文化相關的新聞越來越熱:文化消費需求日趨旺盛,成為新興消費熱點;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進一步提升;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逐步樹立……從2012年以來,文化產業年均增長13.7%,顯示的是文化產業興旺發展的趨勢,更是指向中華優秀文化復興的未來。
這一時期,文化產業政策發展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文化產業政策新特點
1.形成覆蓋體制、人才、金融、融合的全面扶持政策。現階段我國運行的文化產業政策涵蓋體制建設、人才培養、財政金融、國際貿易和產業融合幾大方面,基本構建了一條多部門協調、黨和政府全面扶持的政策聯通網。國家開始出台先關政策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科技,貿易,旅遊等產業的融合。
2.國際化競爭趨勢明顯,「一帶一路」盤活政策困局。經過 30 多年的運作與發展,經濟和財政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體制化改革孵化出的大型公司為文化產業「走出去」爭取了價格優勢,健全的產業政策為我國在國際文化戰略部署中捍衛了話語權。文化部出 台 的《「一 帶 一 路」文 化 發 展 行 動 計 劃( 2016—2020 年)
》等政策,有利於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
3.數字文化創意政策激發「文化 +」潛能,喚醒產業新發展。文化創新是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主線。2017 年「數字文化產業」政策的出台,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路徑。「網際網路+」持續帶動文化產業不斷向「文化+」的方向拓展。
文化產業政策發展趨勢
1.供給端與消費端兩端發力,雙輪驅動增質量
目前,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仍然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從文化供給方面看,未來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仍需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盤活呆滯供給、清理殭屍供給;從文化消費方面看,加快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出台政策營造消費環境、推動建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
2.國家文化安全政策將受重視,文化走出去更繁榮
在文化全球化交流和貿易的過程中,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不僅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程度成正比,而且與文化產業的國際貿易化程度成正比。
因此,在未來文化產業政策設計規划上,不僅應該注重我國文化產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政策優惠,更應該注重國家文化安全的保護,確立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的文化發展觀,建立積極的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加快國家文化外貿體制的改革,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創新能力的建設。
3.加快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市場配置作用加強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不僅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堅實後盾。
因此,在堅定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基本底線的前提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構建將仍然是未來文化產業政策的重點工作。一方面完善多層次的文化產品市場,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加快建立完備高效的文化要素市場,促進文化要素在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中高效運轉。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系,不斷提升文化市場的綜合執法能力。
2018年上半年文化產業政策匯總(放大可見詳情)
2018年下半年文化產業政策匯總(放大可見詳情)
往期回顧

延伸閱讀

解析還被封王沒遭劉邦清算的功臣

海在這邊天在那頭

頭條新聞,【水滸傳】最神秘的秘密

可監視宿主行為協調發動攻擊

川藏線拼車10日經典行程推薦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