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該以怎樣的視角看待清朝?

12月
16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林彤荷


回聲青史
清朝是中國古代的最後一個王朝,其疆域和人口達到了古代的頂峰,但它也是落後挨打的朝代。武功赫赫與落後挨打集於一身,為什麼有這麼強烈的反差呢?
一、與古代中國王朝對比,清朝的疆域比前代大幅度擴大,武功赫赫
大清從1644年入關開始,自帶東北和內蒙的領土進入中國版圖。隨後又陸續征服了南明、外蒙、西藏、和西域(即今新疆),終於形成了龐大的中國版圖。
從1750年代末起,大清長期穩定有效地統治中原、草原(內外蒙古)、東北、西域和西藏。在領土的「長期穩定有效」的直接統治方面,大清超過了歷史上的漢唐大帝國,更是遠超明朝。
大清用高超的智慧統御龐大疆土。在中原地區,最高統治者以皇帝身份出現,滿足中原傳統的儒家秩序要求。在草原上,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變成了大可汗,統帥滿蒙諸部落。同時,大清用草原的軍事力量控制中原、西域和高原,同時用內地的財政力量控制草原的軍隊。
從這種二元統治智慧出發,大清還發展出了更多更高超的政治統治技巧和智慧。
在控制蒙古力量方面,大清分別用通婚方式和宗教方式,控制了內外蒙古。清統治者還要求蒙古家族只留一個男丁傳宗接代,其他男子都要到寺廟出家。這樣,蒙古族的人口規模始終被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對大清沒有威脅。
在控制西藏方面,大清統治者也用宗教手段加深對藏人的影響。大清統治者有一個文殊菩薩轉世的身份,而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轉世,這樣兩者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相當,清統治者對藏傳佛教就有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控制力。
在中國所有的區域和漢滿蒙回藏各個族群中,大清統治者用多元身份使國家處於一種平衡之中,實現了中國的多民族融合、文化和政治的完整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礎。
這些高超的政治統御技巧和智慧,在中國古代王朝中,大清做得最好。
清朝全圖
大清同時維持低稅負,使人口數量大幅度上升。清末的綜合稅率在5.8-6.7%之間,這是在增加了各種賠款之後的稅負。清朝中前期老百姓的稅負更低,國家不用養龐大的軍隊防備草原高原,實際稅負大約為三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之間。相比於歷代前朝,這都是低的。隨著開墾的土地增加,人口也大量增加。從清初的幾千萬人,到了乾隆時期達到3億,到清末超過了4億。
在西方力量到來之前,大清的確稱得上武功赫赫。疆域龐大,政治穩定,人口眾多。在眾多的中國古代王朝中,大清的綜合實力數一數二。
二、清朝不幸成為末代王朝,迎來了世界列強
大清的赫赫武功,是在中國古代王朝範圍內比較而言的。但是大清遇上了第一次全球化,1840年西歐列強來到了中國家門口。
這麼一來,對比的標準就變了,變成了農業社會的大清與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法國對比。因此大清的實力與英法產生了代差。
工業革命的原生地是英國,而且全世界只此一家,其他國家的工業技術都是從英國擴散出去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實現了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工業革命場景
而大清直到英國人打過來的時候,還是一個農業社會,這是怎麼回事?
三、清朝為什麼走不出農業社會?
這要從中國政治文化中尋找原因。
中國儒家文化是為農耕文明服務的。其遠近親疏、君臣父子等一套治理邏輯,只適合農耕文明、定居的社會。因此,歷代都重農抑商,儘量把人固定起來。中國古代社會還限制人進行研製開發,除了朝廷需要的,其他的民間研究一概認為是奇技淫巧。
反觀資本主義以及工業革命,它們的必要促成前提是:人的自由、各種嘗試和冒險、民間商業的發達。自由、冒險和商業,卻正是中國專制王朝所嚴格限制的。
為什麼中國社會會走到這個方向?這還要從中國古代的政治和社會特點說起。
1、從宋朝開始,王朝吸取了足夠的教訓,用一系列制度設計,把皇權鞏固做到了極致。而鞏固皇權就必然要限制社會和個人的自由。
從宋太祖開始,王朝通過各種分權制衡的制度設計,把鞏固皇權做到了極致。
在國家政治制度設計方向選擇上,從宋朝開始,包括明、清,都選擇了「可統治性」政治策略。
政治學裡的國家統治策略,一個叫「回應性」,一個叫「可統治性」。考慮「回應性」,就需要國家授予地方官員較大的自主權,讓他們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及時回應本地民眾訴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考慮「可統治性」,國家可採取簡單粗暴的做法,基於一致性和標準化的原則建立「一刀切」的制度。以「響應性」為主,則容易讓地方勢力坐大,最終形成離心力,導致分裂。
而選擇「可統治性」策略,採用一刀切的做法,會導致效率低,但是對維護朝廷權威卻行之有效。比如宋朝,軍事效率低下,官兵配合極差,搞不定西夏。到南宋時,雖然岳飛急切地要反攻金國,想要就地自籌糧餉以利於軍事行動,但是宋高宗就是不同意。雖然整個宋朝給人感覺都很弱,但是大宋王朝一直在。
這就是可統治性策略導致的後果:統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皇權,為了保住皇權什麼都可以放棄。宋朝為了保住趙宋皇權存在,宋朝放棄了:領土(內部叛亂獨立、從北跑到南)、尊嚴(稱臣)、財富(交歲幣),最終目的是保住趙宋皇權存在。從宋朝開始,朝廷還制度性地扼殺中國人的尚武精神。
以上政治制度和傳統,被明朝進一步發展和延續。
到了清朝,更是達到了中國古代王朝維護專制的極致。清朝為了保皇權專制,嚴厲鉗制民眾思想(文字獄)和人身自由;後來的割地賠款,也都是為了保皇權。
中國古代農業社會
2、中國人口眾多,任何節省人工的機器發明都將變得不可能,因此中國無法內生性(或原生性)地產生工業革命。任何一份工作,即使給再少的工錢都有人做,就是因為人口眾多。依靠中國自身無法產生工業革命。
3、外源性的工業革命,因為中國離發源地太遠,中國得到外部輸入的時機必然很晚。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傳播路徑,基本上是以英國為圓心向周邊傳輸。英國之後是法國、比利時、德國等,隨後是義大利、奧匈帝國、俄羅斯等。1840年英國人的到來,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對中國的一種特殊展示。此時,西歐已經初步完成了第一輪工業化。
可惜,大清的精英分子們沒有抓住機會立刻行動起來。
四、歷史邏輯推演:明朝之後無論哪個王朝,都必然與清朝類似
我們明白了古代王朝走不出農業社會的原因,就好理解明朝之後的社會發展。中國古代歷史邏輯走到了明朝之後,無論出現那個王朝,都將與清朝一樣:為了維護皇權,全力限制社會自由。
從這個邏輯出發,我們就明白了清朝大搞文字獄、奴性教育、閉關鎖國等措施,都是為了鞏固皇權。統治者的政治智慧集過去一千多年經驗之大成,幾乎把容易暴露人性弱點的制度漏洞完全補上。
專制制度達到成熟,社會和個體被嚴重約束。人和社會的自由如下圖所示:
收斂三角
這是一個波浪式前進、但波峰和波谷都在收斂的趨勢圖,叫做收斂三角。古代中國自從宋朝之後,尤其是明朝開始,社會和個人的活動範圍就進入了這種收斂三角模式,越來越窄。
古代王朝統治思想從最開始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到宋明開始全面干預人的精神與物質生活,比如,嚴格等級觀念、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要求女人纏足等。在社會管理上,嚴格限制:商業活動、航海/海外貿易、器具製作(奇技淫巧)等。在社會基層管理方面,依靠傳統鄉紳,按照嚴格的傳統宗法制進行管理,毫無個人權利意識。
在上述基礎上,中國社會根本不可能萌發出近現代商業與社會制度。
在對待未來的態度上,儒家最推崇的是復古。至於如何對待百姓,則主張愚民。明朝開始把這一切幾乎做到了極致,全面限制個人的人身自由與思想自由。
總之,按照中國歷史發展的邏輯進行推演,明朝之後的王朝,無論是不是清朝,都將全力限制社會自由,以維護皇權。
結語:赫赫武功與落後挨打,是對比標準變了。
1、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陷入了皇權增強、活力窄化的趨勢,依靠自身難以走出泥潭。清朝當然也在這個邏輯中。
2、清朝陷入了雙重標準的評價中。以中國古代王朝標準來看,清朝是強盛的、一流的。而以近代國際標準來看,清朝被西歐列強輪番欺負,清朝又是落後挨打的。
因此,我們在看待清朝的時候,要理清邏輯脈絡,注意切換對比場景,這樣才不會陷入矛盾之中。

延伸閱讀

獨家,改寫了明末一段歷史木材廠舊料庫發現一塊匾

不看演義蜀漢兵力增加一倍

圍剿三亞!三線合擊水陸並進!美景有圖為證

頭皮也該護理一下了

真正的蜀漢第一武將——趙雲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