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臉」叫什麼?

12月
15
2019


分類:人文
作者:何莉香


魏晉以前沒有「臉」字,那時的「臉」叫什麼?
在現代語義中,「臉」指的是人的面部,又指表情、面子和物體的外部等,比如鞋面兒、門面兒之類的,都不會引起歧義。但是,你知道麼,上古時期並沒有「臉」字,「臉」字直到魏晉之後才出現,但是,當初的「臉」字並沒有現代的「臉面」之義,而只是「臉」上一個部位——臉」字最初指眼皮。
那麼,魏晉以前,人的「臉」叫什麼呢?當時表示「臉」意的字是「面」、「顏」等等。許慎在《說文》中是這樣解釋的:「面,顏前也。」
沒有「臉」以前,「面」就是「臉」。這樣的例子,在史料中隨處可見。如《後漢書·東夷傳·倭》里描繪日本人的相貌時就說,「男子皆黥面紋身」。這裡的「面」就是臉,說的是日本男子有紋身的習俗,不僅身上要紋,臉(面)上也刺青。
日本人的這種裝扮,是在模仿中國人,不過,他們卻模仿偏了,因為,在中國,黥面是一種刑罰——「黥,墨刑在面也(《說文》)。」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並塗以墨之刑,謂之黥;後來,為防止救士兵逃跑,從軍的士兵也都會被黥面,稱之為黥首。
關於黥面之刑,在漢魏以前的史料中也多有敘及:據《漢·匈奴傳上》載:「匈奴法,漢使不去節,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這種邪法,是對「不去節」的漢使的羞辱,目的是從精神上壓服有氣節的漢使。
另如《三國志·魏志·毛玠傳》中的「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的「面」,更是此意。今天還在流傳的「面子」、「面紅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臉」的意思。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崔護《題都城南莊》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面」,均指人臉。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的話——「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這段話,後來慢慢演變成一句俗語:「無顏見江東父老。」語中的「顏」即為「面」為「臉」。
「臉」字出現後,它從原始意義的「眼皮」演變成現代意義上的「臉面」,也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到了唐代,「臉」「面」之義交叉共存,其含義也基本一致了。這點,在古詩文中,也是有例可尋的。例如,岑參詩句不的「岸花仍自羞紅臉」中的「臉」,已經是現代意義上的「臉」了。


延伸閱讀

史上最長通道6300米修建時把一公司搞破產

這些地方要熱鬧了…小秘密

他們在獄內使出「攻心計」秘辛

必讀,武岡雲山。

必看,乾貨丨2018圖書市場怎麼樣?京開研究院這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