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明的悲劇君主——隆慶帝

11月
27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美


朝史暮想
明穆宗,朱載坖(同朱載垕),年號隆慶,在位六年。
導讀
客觀地說,在隆慶執政期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史家比較肯定的就是「俺答封貢」和「隆慶開關」。前者極大地緩解了明蒙尖銳的民族矛盾,換來了近三十年的北方邊界安定局面;後者促進了明朝對外貿易的發展,減輕了東南沿海的倭患,增加了國家財政稅收。這兩項舉措,都是有劃時代意義的。
隆慶

可那又如何?隆慶依舊在大明帝皇中存在感極低。即使他交權,即使他聽話,可掌握著史書筆桿的文官集團依舊沒有給他足夠的重視和尊敬。
隆慶,是個讓人心疼的可憐之人。
父親政治格局的犧牲品
隆慶的皇位,真的是熬出來的。
嘉靖長子早夭,次子被封為太子不久後也逝世了。迷信的嘉靖覺得是自己剋死兒子的,深信道士鼓吹的「二龍不相見」之說,對兒子們開始變得很冷漠。當時儲君之爭,主要在為裕王的隆慶和四子景王之間展開。而相較來說,即使都是冷漠,嘉靖也更喜歡景王一些。
嚴嵩一派看出了嘉靖的厚此薄彼,成為了擁護景王的景王派。徐階這派人一看沒得選了,只得選擇擁護隆慶,成為裕王派。
嘉靖
劇照
這是隆慶的第一個悲劇,連自己的擁護者也只能被動選擇。
景王對皇位野心勃勃。和嚴嵩,嚴世蕃走的也近,生母也得寵,性格跋扈張揚。而隆慶就顯得謹慎,壓抑甚至有點懦弱。而徐階一派始終不敢公開對抗嚴黨,這也使得朝中很多大臣並不看好隆慶。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景王越是張狂,嚴黨越是得勢,隆慶就越發低調謙和。
好在隆慶有一個容易猜忌和喜歡搞平衡的父親。當嘉靖晚年,發現景王勢力開始膨脹,同時嚴嵩也開始被其猜忌的時候,嘉靖決定壓制景王。嘉靖四十年,景王被勒令離京就藩。隆慶的前景開始明朗。嘉靖四十四年,景王薨。隆慶終於成為了事實的太子。而一年之後,嘉靖駕崩。

嚴嵩

這是隆慶的第二個悲劇,連皇位都是因為父親猜忌和玩政治平衡才得來的。
朝史暮想以為,於嘉靖朝的幾個內閣首輔,從張璁,夏言到嚴嵩,徐階來看,整體的趨勢是內閣首輔權力越來越大,政治強人格局開始形成。
隆慶繼位之初,徐階在朝中一手遮天。過節了,想和大臣們吃個飯熱鬧下,徐階不准;在宮裡待悶了,想出去走走,徐階不准;徐階的理由無非是鋪張浪費,徒增民力。可要知道,隆慶是明代出了名的節儉皇帝啊。當徐階逼走了自己老師高拱的時候,隆慶是全程旁觀,楞是不敢多說一句話。
徐階致仕後,自己的老師高拱重新進入權力核心。看著高拱一臉興奮,一副大展宏圖的模樣,隆慶又放權給了高拱,甚至怕他被欺負,還給了吏部尚書的官職。
於是,高拱促成了「隆慶和議」(即俺答封貢),高拱平定了西南民變,高拱推行了隆慶新政,高拱加強了邊防武備,高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高拱如何,高拱怎樣,即使史官把這些功績安到隆慶的頭上,美其名曰「領導有方」,可依舊掩蓋不了隆慶站在幕後空泛的眼神和無奈的嘆息,還有那一絲大權旁落的悲涼。
徐階

這是隆慶的第三個悲劇,他已經無法左右自己的朝局。
大明黨爭由此而始,可隆慶又能如何
明代的皇帝,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類型。一種是自己衝出來和文官集團剛,比如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朱由檢都是這麼玩的;另一種就是用宦官集團去制衡文官集團,自己躲起來玩權術,代表有朱祁鈺,朱見深,朱厚照等。
但是還有一種特例,那就是你們隨意。隆慶就是這款君主。
徐階整高拱,隆慶看著;高拱結盟御用監陳洪返朝,隆慶看著;張居正串聯東廠提督馮保抗衡高拱,隆慶還是看著。
明代官員
什麼是黨爭?朝史暮想以為,所謂黨爭,就是幾個政治強人,通過一切關係拉攏朝中一切資源,形成涇渭分明的不同派系,以徹底壓制對方派系,取得最高政治權力為目標的政治鬥爭。
這些資源是不分你是文官集團,還是宦官勢力,或是外戚勛貴的,只需要整合起來即可。
於是,朱元璋,朱棣等人苦心建立起來的分權體系沒用了;挑動宦官和文官集團矛盾的權術,失效了;大明朝的皇帝要開始一個人去面對擁有各種職位,各種權力,各種勢力所整合的空前強大的政治派系,而這,顯然不是隆慶能夠應付得了的。
嘉靖怠政幾十年,躲在西苑除了整大臣,就是在煉丹修道。隆慶三十歲登基,三十六歲駕崩,你說隆慶從嘉靖這,能學到什麼?他又有多少時間去自學成才?

代表皇權的龍椅
大名黨爭,的確由隆慶朝開始正式顯露,可隆慶又如何能夠控制呢?
這是隆慶的第四個悲劇,無奈地背負了開啟黨爭的罵名。
嗜酒好色,不過是尋求心靈上的慰籍
貪杯好色的毛病,隆慶一直都有。
做裕王的時候,鬱郁不得志。父親的冷漠,群臣的冷淡,兄弟的欺凌,隆慶只得讓自己儘量遠離朝堂的紛爭,深居簡出,低調行事。還能幹什麼呢?喝酒,聽曲,懷美而臥,還得小心翼翼,關起門來偷偷地搞,深怕傳出去,被群臣看輕,被父親鄙夷。
熬出頭,做了人主。可面對徐階的一言堂,高拱的冷厲風行,他根本插不上嘴,也伸不進手。隆慶唯一做得了主的,就是去討好文官集團,一上來就平反了諸多因為進諫而被父親處置的言官,驅趕為父親煉丹求仙道人方士,停止所有一切迷信荒誕的工程建設,採買攤派。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朝局紛擾,言官們整日諫言勸策,隆慶是說話挨罵,不說話也挨罵。柿子都撿軟的捏的,這句話是沒錯的。他不想殺人,也不想立威。既然政事有人在處理,既然大權已經旁落,那就躲個清靜,過幾天太平日子吧。
明代侍女圖
於是他也學父親不上朝,整日躲在後宮借酒色以藉慰。《國榷》記載:
上初在裕邸,姬御甚稀,自即位以來,稍好內,掖廷充斥矣。
意思是,隆慶在做裕王的時候,身邊妹子並不多。可做了皇帝,忽然就變成了好色之徒。
隆慶的確開始放縱恣意,甚至沉迷酒色。頻繁派人出去選秀,宮女幾百幾百地往裡填充;寢宮裡到處都是春宮圖,連吃飯的碗都不放過;頻繁臨幸後宮婦人,偶爾召見大臣的時候都還左擁右抱;鑒於父親嘉靖是吃丹藥死的,他就改吃春藥,以此助淫。
《明實錄》的記載更為誇張,據說隆慶在臥病幾個月無法起床的時候,依然不忘臨幸美人。甚至在臨終前,還頒布詔書,加封后宮婦人。
也有人看不下去,很多人都勸過:陛下,你要保重龍體啊,不可荒淫無度,學亡國之風。隆慶聽了也不生氣,眯著眼笑呵呵地,也不表態,轉過頭去依然我行我素。
明朝後宮
劇照
盛年繼位的隆慶,在這個能臣輩出,風雲際會的時代,他能做的,居然只是躲在後宮飲酒作樂,不但損傷了自己身體,也最終徹底消磨了自己的意志。
這是隆慶第五個悲劇,自暴自棄,無所事事。
一個帝王的謙和忍讓,換不來史官筆下的青史留名
明代的皇帝還分兩種極端。
一種是在位期間和文官集團關係搞得很僵,但是又做了很多事情,文官們不情願地在史書上寫下了對其「明君」的肯定,卻也遮遮掩掩地埋下自己抱怨和小心機。
還有一種就是和文官集團處得非常火熱,即使君王行事多有不正,文官集團樂意給這位「君臣融洽」的人主在史書上留下幾筆讚譽,算是投桃報李。
故宮
隆慶又是一個例外。
他放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皆是能比較通達地做事;他寬厚,從不輕易責罰群臣,面對言官的諸多指責,他也總是一笑而過;他謙順,不讓他動國庫,他就不動,不讓他亂花錢,他就不花,也沒見他紅過臉,瞪過眼。
按理說,這簡直就是文官集團夢寐以求的「千古賢君」啊。可到頭來呢?後世很多人不屑去評價他,編《明史》的張廷玉覺得他「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

史籍
這是不是太欺負人了!隆慶要是振肅朝綱,是不是就得替徐階,高拱鳴不平了?要是剛明了,是不是還會罵他剛愎自用,亂政誤國?
封建歷史的文官史家,好人要做,壞人也要做。好話是他說的,壞語也是他寫的,真正的得了便宜還賣乖。
這是隆慶第六個悲劇,他怎麼做都不對。
朝史暮想覺得,隆慶帝朱載坖,是明朝歷史上最具富悲劇色彩的皇帝。於父,他卑微;於朝,他無力;於臣,他妥協;於己,他放縱。一個封建帝皇,如果沒有能力,也沒有雄心,歷史也終將拋棄他。
但這,並不是他的錯。而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的耀眼政績,難道真的就和他沒有分毫聯繫嗎?如果我們真的要找一個原因來解釋隆慶的悲劇,那就只能怪那個時代了。臨了,朝史暮想按照慣例會用借古語給予人物一個評價,卻發現真的很難找出客觀的評語。那就用《明實錄》的吧:
上即位,承之以寬厚,躬修玄默,不降階序而運天下,務在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故六年之間,海內翕然,稱太平天子云。
明穆宗,朱載坖,年號隆慶,在位六年。他是一個好人,也是個可憐之人。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國榷》

延伸閱讀

網際網路診療服務走進新時代

美國強烈抗議也沒用

導航國人一細節被韓國全網熱議網友

私房此人向忽必烈獻出8字妙計致使南宋徹底滅亡

吳兩國的11位一流猛將先讀為快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