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學的六大道行與學養的四重品德秘辛

11月
22
2019


分類:人文
作者:蘇安映


傳承網

君子之學的六大道行與學養的四重品德
本文摘錄自 《話說中庸》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這是用來說明由人道學養到聖人之道的境界,那是極其偉大的德業,猶如天地一樣的崇高,能夠洋洋洒洒而發育萬物,真是優優大哉的事功啊!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精神和作用,必須「待其人而後行」。禮的精神是通於性靈自然的規律,不像後世注重法治的作用,只要使其達到合於法治的固定要求就可以了。所以說「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沒有真正修養到明心見性的至德境界,那就達不到凝然靜定在率性之道的功用。因此需知君子之學,需要先「尊德性」(明心見性),同時而「道問學」(學問修養)。由於「道問學」(有學問),才能達到「致廣大」(明白形而上的哲學領域)。由於「尊德性」,而明見心性的體用,才能啟發道智極盡精微的學識(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然後才能做到「從容中道」的「中和」境界,這樣才是極其高明而道行中庸的修養。至於學問之道,需要先能溫習歷史文化的典故,然後才可以推知時代的未來導向。但做人要敦厚平易,處世要崇敬禮義。能夠做到這樣,雖然位居眾人之上,也不自驕;位居人下,也不自卑。生在國家有道的時代,一切言行,也足以有興邦的貢獻;生當國家無道的時代,就默默無聞,自求容身而已。所以在《詩經·大雅·烝民》第四章中就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這個意思。所謂「明哲保身」這一名言的由來,是出在《詩經》。大家所熟知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他的名文《前出師表》中,說到自己隱居南陽的時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當時的這種心境,就是這兩句詩的境界。
講到學養的四重品德以後,又引用孔子所告誡的幾句話,再加注釋,說明「時」和「位」的重要。這也等於是告誡學者「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名言。


延伸閱讀

必看,小兒這種肺炎很常見要知道哦

黃金萬兩不如身體健康!大代誌

究竟該以怎樣的視角看待清朝?

還是不回古代好

喝普洱茶養胃正當時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